“经济再平衡”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石
媒体报道,据初步核算,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历史关口,达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除了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高于投资外,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与GDP之比进一步降至约2.6%,贸易顺差与GDP之比保持适当水平,外贸依存度降到50%以下至47%。
应该看到,如此养眼的数据和成绩,不但为我国经济的再发展与再平衡提供了保障,也为新型城镇化(也称新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强大的支撑。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战略之后,继续减少外部依赖,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经济“再平衡”,谋求再发展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中国的经济结构必将继续优化。
不容回避的是,不管是再平衡也罢,还是再发展也好,都离不开新型城镇化能否科学、持续的推进,更离不开高效、公正的行政,包括财税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此前,笔者提出了在区划调整中“撤省”,并取消所谓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100,甚至200个市(州)的设想,无外乎就是不管亲生,还是后养———让地方政府全部裸露在中央政府眼皮底下,便于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区域发展。并通过建立完全彻底的“中央—市—县”三级行政,进而完成三级财税体系建设,使财税这一“再平衡利器”发挥最大作用,进而保证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均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城市化的目标无非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的终极平衡。而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令人忧虑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非常突出,不但城、乡平衡发展无从谈起,甚至城里、城外、城乡结合部的厚此薄彼,或者干脆的称之为“亲生后养”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城里、城外、“城南城北”有巨大落差,“大部分人挤在城里”的残酷现实更告诉我们:“新型城市化的理想模式”距离我们还很遥远。
最后再说一句,新型城镇化不但亟需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还需杜绝“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的粗放非集约,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中央政府实施科学、公正的再平衡战略予以保证。
标签:“经济再平衡”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石 平衡战略 城市化 计划单列市 直辖市 平衡发展
上一篇:曾经的最赚钱央企老板如何应对直管央企巨亏
下一篇:消费低迷只是反腐败的“阵痛”
·实力券商力推六行业附股2013.03.29
·房地产政策影响可能低于预期 估值有望反弹2013.03.29
·科华生物行业景气度高升 公司经营拐点确立2013.03.29
·外资行被疑提前获消息 QFII继续抄底2013.03.29
·8家券商重仓10只高送转股 万联押中两股浮盈824万元2013.03.29
·股指崩盘下跌超预期 主力资金“吃药”定惊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