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埃尔文·罗斯在广东他看到了温暖而立体的世界工厂

发布时间:2013-3-28 7:51:20 来源:时代周报 【字体:

  “我就一个小拉杆箱和一个书包,没有什么需要托运的。”3月19日,当时代周报记者在北京见到参加金地集团(600383)特约之“诺奖得主中国行”活动的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时,他简单的行李让人印象深刻。

  不光如此,一件陈旧的西装外套和蓝色衬衣,一个黄色的、已经非常破旧的书包,再加上这个书包已经几近被彻底撑爆,若非他高鼻深目的欧美人长相,这样的行头走在一些高档场所恐怕会引来工作人员的询问。

  罗斯确实就是这么简朴,当被问及这次访华可能会买一些纪念品或者接受一些赠礼,以现有的箱包是不可能装载的时候,罗斯笑着回答:“那就找机会寄回去吧。”

  他从《纽约时报》读懂中国

  这不是罗斯第一次来到中国。若干年前罗斯曾经和家人一起来中国私人旅行过一次,那次他去的也是北京。而这第二次中国之行时,罗斯的身份已经是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走到哪里,他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除了来广东参加论坛活动,罗斯还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活动,对罗斯本人来说,他既希望能到中国制造业中心的珠三角去看一看“世界工厂”的实相,也希望能够和中国的经济学家交流自己研究的成果。罗斯所研究的匹配理论和博弈论,目前在中国经济学界还算不得显学。这是他需要前往北京的原因,因为那里有不多的做相关研究的学者,比如北京大学的巫和懋教授。

  对于中国,罗斯不断地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他也并不情愿充当中国问题专家。罗斯一再谈到,他对中国的现状的基本知识都是来源于美国媒体,比如《纽约时报》一类的。尽管如此,热情的提问者总是用各种有关中国的问题将他淹没。这种情况激发了罗斯的幽默感。“7.5,反正什么问题都是7.5。”这是因为罗斯经常被请教预测中国今年的GDP增长后,他开玩笑说只要反复强调这个数字就可以了。另外罗斯半开玩笑地表示,因为来中国以后阅读美国媒体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反而退化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罗斯也并非对中国真的就那么不了解,他熟悉中国最近的奶粉危机,也了解中国城市里的男女婚恋问题,他甚至还读过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一本小说。罗斯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如何,或许是一个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罗斯作为学者的严谨无法让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中国的具体问题上随意发表见解,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却也时常关注着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

  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

  另外罗斯的视角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在向其他人了解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时,他特别细致地问了外来劳工者的具体情况。而这些问题并不限于他们的工资增长程度,而是在于他们是否会定居在当地?他们的婚姻状况?他们出来工作的目的以及他们能否获得晋升机会等。

  罗斯的这些关心角度其实是可以用他后来在佛山回答记者提问的话来理解。罗斯表示,他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细节基础上的,必须关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外来劳工在珠三角某个小镇的日常娱乐、储蓄状况和他的婚姻恋爱子女,都将可能构成一个函数或者变量,如果罗斯真的如许多人所希望,为中国设计一些匹配系统的话。

  罗斯的兴趣也不限于经济问题,在和地方官员的交谈中,他饶有兴趣地询问了当地的党组织的发展情况,也有兴趣了解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询问一般企业家是否会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问题。而地方官员则以“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也代表企业家的利益”来回答。不过本次的中国之行,确实也给罗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观察这个国家。特别在广东这个中国制造业的中心,罗斯能够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问题有一些直接的个人体会。在广东他还和广东省副省长徐少华见面,也接触了另外一些地方的官员,还访问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和时代传媒,对中国的新闻媒体和出版业也增加了一定的了解。

  尽管在各种讨论中,大家都希望罗斯多谈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之道,不过从罗斯自身的体会来看,他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庞大规模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参观广东罗浮宫家具城的时候,罗斯对这个惊人庞大的家具卖场兴趣很大,他多次希望能够停下来自己看一看,甚至拍几张照片,不过由于希望合影的人太多,这个愿望没有达成。

  作为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斯在有着深厚诺奖情结的中国受到狂热的追捧自不待言,而罗斯本身对此其实也早有心理准备。“我知道大家都会拉着我合影,没关系,我已经练习微笑练习了很久了。”罗斯笑谈。他的笑容确实非常亲切,这位老人的笑容在几天的中国之行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幽默感也是罗斯的重要特点,除了“7.5”这个玩笑之外。当摄影记者请罗斯在自己被拍摄的一些特写照片上签字时,罗斯端详着几张面部表情特写,然后开玩笑说:“我应该写上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的名字吧。”

  这个随和的犹太人

  对于罗斯热,罗斯自己也有兴趣。“我特别想拍下那些印有我照片的巨大的广告招贴画,然后和我的妻子分享一下。这并非什么自恋情结,只是对我这位老教师来说,很有趣。”罗斯笑着说,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许多大幅户外广告都在高速公路边上又或者行程太紧张,罗斯还真的多次试图下车去拍照,这也是他在中国期间不多的要求。

  罗斯确实是一个极为亲切随和的人,他很少提出要求,精神极好,对所有签名合影的要求也来者不拒。不过只有一次,一位中国作家交给罗斯一部书稿,上面用英文写着罗斯对这部书的推荐,希望罗斯能够签名。这次罗斯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能去推荐一本我没有看过的书。”

  而尽管罗斯的衣着非常的朴素,但是他也依然考虑到很多社交礼节。在佛山参加论坛活动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罗斯仅仅穿了一件衬衣,而把自己的西装外套放在了车上。但是在之后,罗斯还是希望工作人员能够帮他取来这件衣服。“其实我不是觉得冷了,这么穿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担心,大家会不会觉得这样不礼貌。所以还是穿上外套的好。”罗斯解释。

  罗斯的随和也反映到他的一些基本生活习惯。本来作为一个犹太人,罗斯可能会有不少生活上的禁忌。不过在询问饮食方面的相关问题时,罗斯表示他确实没有什么禁忌。“如果在家里的话,我会在食物上有所选择。不过既然我来到国外了,我就不会有什么忌口。”罗斯解释。这个说法也通过罗斯的实际举动得到了验证,在机场候机和乘机的时候,罗斯去研究了一下头等舱候机室提供的餐食,然后他空手而归。“我不想吃那些东西,因为上面的英文解释没有说明任何问题。”罗斯笑着说。但是在一些宴请活动中,罗斯在饮食方面基本上百无禁忌。

  不但如此,罗斯对所有他不熟悉的菜式和材料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越怪的越想尝试。他甚至表示自己不太想吃诸如牛排、面包等自己熟悉的餐点,而更想把胃口留给那些完全看不明白的菜式。联系到后面接受采访时罗斯解释研究经济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对人类本身的兴趣,就可以理解罗斯在体验中餐时的好奇心。另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罗斯显然对中餐也不陌生,他对中餐的了解和使用筷子都让很多人吃惊。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罗斯也不陌生,在和时代周报社社长宋浩聊天喝茶时,他兴致勃勃地和别人谈论起中国茶在美国的情况,并好奇为什么如普洱茶没能在美国普及开来。

  作为一个外国人,罗斯在中国也体会到了其他许多事情,比如北京和广州糟糕的交通状况,特别是拥堵让他对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在从广州前往深圳的高速公路上,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泥头车司机也让罗斯开了眼界。由于一辆货车司机的胡乱变道,罗斯甚至小小地遭遇了一丝惊险。相信在返回美国以后,这些都会成为他和亲友茶余饭后的话题。

  罗斯体会的是一个相对于过去他在《纽约时报》或者CNN网站上看到的可能更立体的中国。他从寒冷的北京飞到了暖湿的广东,在深圳观察了这个新兴城市,在佛山乐从他看到了一个世界最主要的家具制造业城镇。尽管罗斯看到的仅仅是中国庞大实相的一点点而已,但是也应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引发了他的思考。

  正如罗斯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有趣、令人想去更深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