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邓昌发三公消费从来就不是一道算术题

发布时间:2013-3-27 14:51:49 来源:不详 【字体:

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回应道,三公经费肯定没有9000亿这么多,从近两年预算的角度来看,三公经费逐年下降,“三公经费绝非越少越好,更多应该强调‘适度’。 ”

在中国,很多数据似乎都是个谜,三公消费就是其中一个。不过,尽管针对三公消费额度各方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缺乏明确数字统计和说明之前,即便相关三公消费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确认,对三公消费颇有怨言的人们还是更倾向于相信“较大值”。

从主观方面看,三公消费首先耗用的是公帑,让既得利益者主动公布利益多寡,无异于自曝家底,这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从客观方面讲,中国预算机制以及监控三公消费的相关制度还有一些缺漏,这不仅导致许多难以统计的三公消费在体制外循环,还导致不少三公消费本身难以界定,例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在外面吃饭、娱乐,却由企业买单,这该不该统计到三公消费里面呢?

然而,三公消费从来就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术题,其关键不在于表面数据的大小,也不在于是否“逐年下降”,而在于每一份公共财政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三公经费固然绝非越少越好,但问题的是,拿什么来证明眼下的三公消费生态是正常的呢?如果是适度的、合理的三公消费,用得多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反,不合理的三公消费,即便只是一分钱滥用,也让人如鲠在喉。如果回避这一点,即便我们摸清楚三公消费这本账目,意义也不大。从多地、多部门公开三公消费时,除却几个功能类的数据,再看不到更具细化的、一目了然的小科目,也看不出各项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而让人们感叹“雾里看花”,就足以说明问题。可以说,人们期待三公消费数据公开,其实也是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于三公消费面前无法充分释放的表征。

正因如此,财政部有关专家回应“三公经费9000亿”时,语焉不详地纠结于“肯定没有9000亿”,更像是答非所问——任何试图在“9000亿”这个数字上做加减法之类的表面文章,于社会期待而言,都是徒劳的。弄清三公消费的数额并向社会公开,只是我们解决三公消费问题的第一步;更何况,哪怕就是这个“第一步”,也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好。

在笔者看来,筑牢解决三公消费问题的基础,建立针对三公预算公开有效的法制体系、行政考核和监督制度等,乃当务之急。一方面,有必要抓紧制订预算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既要避免三公消费体制外循环,还要明确预算监督的主体、程序、内容、后果等。另一方面要全面构建起人大监督、公众监督等多种监督途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建立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制度,而三公消费公开,无疑是信息公开最核心的内容,因此理当建立起专门的三公消费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由民意给各部门消费公开工作打分。至于三公消费究竟用了多少钱,从来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