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祝乃娟科技正在改变社会的价值观 网络至死的隐喻

发布时间:2013-3-20 7:52:54 来源:不详 【字体: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最近,美国一家法院认定两名校橄榄球队员强奸一名未成年少女,判处他们监禁。司法部门说,这宗强奸案发生时,在场其他学生非但不制止,反而围观拍照,一些成年人涉嫌知情不报。几名学生承认自己目睹施暴经过,但没制止,而是用手机拍摄。大量图片和视频被转发或上传社交网站。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著作《娱乐至死》里探究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变化,波兹曼认为,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且无声无息,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就现时而言,如果将这本书里的“电视”换成“网络”也是基本成立的。社交网络与波兹曼说的电视一样,对人们以往的生活进行了解构,它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相分享之中,娱乐成为一种习惯,这个案子里学生们不施救,反而上载视频与图片,引发的是人们对信息分享与娱乐底线的思考。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信息分享的便利,增加了人们的各种信息量,但有时却又让人迷失了根本,越过了道德底线。最基本的底线应该是,不对他人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构成损害。

除了这个基本底线以外,很多人也正开始深思科技与社交网络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侵蚀。热播的英剧《黑镜子》正是这样的作品,科技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上有海量的朋友,我们跟他们的接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人。人们广泛地使用着iPhone或是其他智能手机。“黑镜子”的隐喻在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一个屏幕、一个电脑、一部智能手机,它们都在反映着现实。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等市场经济不完备、社会规则缺乏的社会里,甚至它还起着一种无可替代,又很便利的监督作用,很多社会事件首先是由微博等社交网络引爆,并迅速成为一种各方关注的公共话题,它对公权力的监督特征也甚为明显,具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及时性、便利性以及有效性。当然,这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无奈,比如车祸、随手拍解救拐卖儿童等,都是因为,本应提供给社会的公共品数量以及质量的不足。

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如何重建人的内心世界需要花时间,眼下,完备的法律的国家里,这种无序尚能控制,因为类似这宗强奸案的事情毕竟以个案居多,判刑也总会带来一些震慑。在那些发展中国家里呢?人们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说明着一种人们对解决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