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稳健货币政策需要在多目标间权衡

发布时间:2013-3-14 7:51:20 来源:金融时报 【字体:

  “这四个目标确实有时候相互之间会存在不一致,不能光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牺牲别的目标太多,这中间需要权衡。”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为四项目标共同服务,第一是保持低通胀;第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是促进就业;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在全球都有不同观点,甚至颇具争议。周小川数年前就明确表示,单一目标制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本次记者会上的上述表态,无疑再度向外界传递,中国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会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在多目标间把握好平衡点。

  实际上,过去数年,央行一直在货币政策多目标间进行平衡。比如2012年前几个月,根据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等变化,央行前瞻性地加强预调微调,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促进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下半年以来,根据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这些举措为稳定经济增长、防范物价上涨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有阐述,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力度和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根据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力度,适时退出刺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运用上,始终注意把握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不过,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由于中国经济具有“转轨”特征,因此,金融宏观调控对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更加关注,并始终把防范通胀风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周小川曾表示,在过去十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经济都表现出了走热容易、走冷不易的不对称特征,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宏观经济风险。当前,各方面发展热情高涨,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握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并兼顾改革和转型需要。也就是说,在经济转轨发展阶段,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此前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在最终目标方面,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这就意味着,在防通胀、稳增长、促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四大货币政策目标中,控制通胀的权重将高于其他三个目标。本次记者会上,周小川同样表示,中央银行高度重视保持低通货膨胀的目标。在货币政策四个目标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银行最强调的还是物价稳定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6%,这是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与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有关。但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000061)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等因素,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月份CPI达到3.2%,这进一步引发各方对于通胀压力的担忧。对此,周小川表示,3.2%略高于预期,表明通货膨胀需要高度警惕。他同时强调,中央银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因此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措施,希望能够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实际上,这一点在M2增长目标上也有体现,今年设定的13%左右增长目标,如果与去年和前年实际实现的数字相比,应该是趋于更紧一点,这表明央行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

  综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要在货币政策几大目标中取得平衡,就需要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前提下,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