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一对一”的捐助为何缩了水

发布时间:2013-3-12 9:11:23 来源:长沙晚报 【字体:

  买衣服,商家常会告知,因为布料质地差异,会有缩水现象。但你绝难以想到,如今在某些地方,你献出的一份爱心,也会出现“缩水”情况,并且还不是一般的“缩水”,而是“风衣”变“背心”,“长裤”变成“短裤”。

  11日,众多媒体报道,深圳市民陈女士自1993年始,资助江西井冈山一名贫困小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孩子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而据孩子说,当时班上有四五个同学接受了深圳好心人的捐助,但是到手的,都只有40块钱。

  都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从1993年到2013年,20年后,一个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故事,因为人物的相聚,竟然如此巧合地还原了一个事实。40元的十倍是多少,这个数字不用算。如果不是受助者因为年代久远出现了记忆错误,那就必须追问,其余的360元究竟哪里去了?为何连写给孩子的信也不翼而飞了?相信随着媒体对事情的曝光,当地有关单位会随之展开调查,给公众一个回答。

  然而,非常有意味的是,这是一个“一对一”的助学活动。在大多数民众的理解中,“一对一”资助,就是我资助谁、资助多少,哪怕是委托执行,都应实打实落实到资助对象身上,而不应有中途的“抽头”。即便按照有关规定,最多也就是抽取10%的所谓管理费,为何到了一些地方,远不是这么回事了呢?“一对一”竟然是如此,那么其他非指定捐助的运行,又是个什么状况呢?

  爱心被缩水,善款被挪用甚至去向不明之类的事情,近些年来公众时有耳闻,让慈善很是受伤。其实,以己之力,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不但是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也一直是人们所崇尚的美德。就是爱心一再被伤害,公众也并不曾因为愤怒而忘却。就像陈女士一家所表示的,依然不会放弃做慈善。不过,将会参与更多“亲历亲为”的项目。

  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表态,也代表着不少民众的心声。但是,公众参与爱心项目都“亲历亲为”,并不现实。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拾公众信任尚需时日。实际上,慈善重拾信任,问题不在公众,而在于有关慈善管理机构如何“重拾公众信任”的决心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