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两会声音全面小康 让百姓认可

发布时间:2013-3-8 12:31:2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美好前景鼓舞人心。前进路途并不平坦,唯有凝聚力量,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目标,开拓新局

  夯实基础 修好内功

  夏宝龙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修好内功,要突出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干好符合发展规律的事,干好利长远、打基础的事;要激发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红利

  浙江发展靠的是这些年来持续深入地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重基础,练内功。浙江基本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居于全国前列,这是多年持续强基础、重内功的回报。

  浙江在主要经济指标上跨越关口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增强:

  城乡走向全面融合。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启动3561个村庄整治建设和20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推进200个中心镇培育工程和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

  坚持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省财政每年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良好生态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破影响政令畅通的坛坛罐罐,再次向市县下放406项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让企业、群众少交钱、少跑腿、少找关系,确保权力规范行使。

  在新的起点上,浙江现代化建设要着眼更高要求,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又服务全国协调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四翻番”(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在这一进程中,仍然要埋头苦干,修好内功,努力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修好内功,要突出以人为本,按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确保居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修好内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心不浮、气不躁,干好符合发展规律的事,干好利长远、打基础的事;修好内功,要始终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激发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红利,强化产业、需求和城市化三大支撑,赢得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王慧敏 顾 春 张 洋整理

  实事点击

  促进多种渠道增收

  确保农民收入翻番

  浙江在实现“四翻番”中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作为关键。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意见,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和农民创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形成多渠道增收格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都拿着一个农民收入的账本,经常翻翻账,时时对对表,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如期实现。

  后发赶超 同步达标

  赵克志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任务艰巨。能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央“两个大局”战略意图的实现,中央高度重视,全省人民十分关心。为此,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分“两步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步小康,贵州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从外部看,我们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发[2012]2号文件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东部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奋力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从内部看,贵州省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干部群众发展热情高涨,进入了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

  同步小康,贵州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突出。随着交通条件的加快改善,贵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是我们加速发展的比较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制度和经验,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引进先进的、成熟的、高端的技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将能在更高水平上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赢得后发优势。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贵州的“中国梦”。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本次全国两会和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在全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毫不动摇地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以“三化”兴“三农”、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走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大力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之路!

  本报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整理

  实事点击

  压缩5%的行政经费

  实施“9+3”义务教育  

  目前,贵州每年有16.3万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从今年起,贵州省将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发展教育,举全省之力启动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努力让初中毕业生都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避免未成年人失学流入社会,确保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扶贫攻坚 啃硬骨头

  王三运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手抓,注重发挥惠民政策的整体功能,真正形成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工作机制和解决贫困问题“双保险”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002280)以来,甘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扶贫对象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瓶颈突出,致贫因素复杂、返贫压力大。甘肃要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我们将坚持不懈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重要载体,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扶贫攻坚五年规划,去年已减贫120万人,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再减贫130万人左右,5年减贫700万人左右,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

  在具体思路和举措上,我们提出了“四个坚持、四个注重”:坚持集中连片扶贫与“插花”扶贫两手抓,注重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坚持“输血”与“造血”两手抓,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手抓,注重发挥惠民政策的整体功能;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多方帮扶力量作用两手抓,注重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我们将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稳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真正形成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工作机制和解决贫困问题“双保险”。

  既要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又要不断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重点项目工程、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争取更多的发达省市和中央单位对贫困地区进行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体联动的良好格局。

  本报记者 林治波整理

  实事点击

  联村联户结对帮扶

  扶贫更注重“造血” 

  从去年2月份开始,甘肃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由省市县乡四级干部40万人结对帮扶58个贫困县的1.5万个贫困村和67万特困户。今年,将在做好“输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的工作,着力破解基础设施滞后、科技水平偏低、产业发展薄弱等难题,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担当重任 绿色发展

  强卫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确保大美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在于深化省情认识,找准差距和不足,着力点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破口在于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青海可谓任重道远。2011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3.2%,西部地区达到71.4%,而青海省只有66.2%,与全国相差17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2012年,青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水平的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全国水平的72.5%。未来7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全国保持7.2%以上的增速即可实现,但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纯收入只有保持不低于10.7%和11.9%的增速才能达到。

  困难是发展的压力,但也是前进的动力。面对党的十八大的新要求,面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新期盼,确保青海与全国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青海精神,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的关系,坚定不移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早日实现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全面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确保大美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在于深化省情认识,找准差距和不足,着力点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破口在于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源动力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关键在于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我们将团结带领青海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找准差距,补齐短板,不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掉队落伍,确保到2020年大美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卫 庶 张志锋 于 洋整理

  实事点击

  构建大扶贫格局

  力争年均减贫20万人 

  “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将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力争年均减少扶贫开发对象20万人以上,确保到2015年100万扶贫开发对象的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