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在业态变革的汹涌大潮下

发布时间:2013-3-7 8:31:33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字体:

陈东海

近日有报道称,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中国几乎所有厂区下达招工冻结令。过去很多年,富士康一直对于劳动力有着巨大渴求,甚至各地政府动用公权力和财政力量为其招工。而最近富士康一外部招聘人员称,富士康今年对工人的需求与2009年一样低。

2009年全球正陷在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深渊里,富士康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低迷。而这次停止招工的原因,富士康和苹果公司方面都否认了是因为iPhone5订单下降。考虑到从2011年7月起,富士康提出3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战略,停止招工或许不是市场的原因,而是富士康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富士康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是中国制造业多年来辉煌的主要象征,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生态的主要代表。这种产业形态典型地体现了以下特征:制造业和设计及销售市场的切割分离、制造业倚重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发达的物流业、由过度消费和产能无限扩张作为这种产业形态的经济基础。

之所以这些年中国制造能冠绝全球,是因为中国有两大在全球独一无二的优势,契合了近二十年来的全球产业形态:物流和产业集群的优势与生产成本优势。在中国连年的超高投资下,基础设施和物流形态在全球占据了极为领先的地位,加上幅员辽阔、人口庞大,为中国制造赢得了无与伦比的集群效应。各新兴和欠发达经济体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更重要的,是中国低人工成本和低环境成本,取得了对于发达经济体绝对的竞争优势。

但一定时期和一定产业形态下的优势无法永久享有。一种成熟的产业形态,在稳定了一段时期以后,必定会遭遇创造性的破坏,从而在新的形态里形成新的稳定架构。二战前后,工业化是主要的产业形态;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工业国家的工厂外移、去工业化成为主要产业形态;进入八十年代后,制造业外包、服务业占主导成了主要产业形态;21世纪初始,全球信息化是主要产业形态,此时的产业形态主要体现为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普及、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和工作广泛依托网络和IT等信息化工具。

每次产业形态的变革,均推动了制造业形式的变化,以及产能在全球不同地区的重新布局。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纷纷外包,这个时期制造业在全球重新布局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成本因素,即制造业在全球寻求廉价劳动力,所以全球制造业的重心陆续落在亚洲四小龙、中国内地身上。21世纪以后,智能化逐渐普及,出货量、及时性成为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突出要求,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运输和物流非常发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中国最具有优势,遂使中国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

与最近一次产业形态对应的经济基础是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以及若干新兴经济体的过度扩张产能,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经济基础产生的弊端暴露无遗。所以,发达经济体以去杠杆为首要经济使命,这势必要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基础,那么与此对应的产业形态必然变革和升级。因此,中国制造适应的经济基础及其产业形态正在变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当前对应的产业形态,植根于价格竞争,适应于过度消费的社会。然而,在过度消费和债务危机被矫正以后,适度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必然升级,价格竞争的重要性下降,将带动产业方式转变,如3D打印等等,这些新趋势都对中国制造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另外,即使是在之前的产业形态下,中国的优势也已在动摇了。最突出的是低成本优势正在变成劣势。由于这些年来超高速发行货币,国人的简单生活成本上升很快,廉价劳动力对比于周边一些国家不再廉价。同时,近年间持续的大面积的雾霾,以及地下水被污染等等,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逼近可以承载的极限,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正在无可挽回地丧失,一些追求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正在逐渐离开中国,主要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再一个是,考虑到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在部分领域美国重新获得了竞争力。最近苹果电脑将生产制造搬回美国,就是一个例子。还有,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在加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传统制造业外迁是自然现象。另外,由于技术、增值服务等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简单劳动力在产品价值中的地位越发萎缩,也使得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面临困境。

可见,即使在当前这种经济基础和产业形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许多原有优势在逐渐动摇乃至消失。而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消费升级,将催生新的经济基础,进而出现新的产业形态,这都将对制造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促使制造业重心在全球重新分布。

中国制造业能保住世界第一的地位吗?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