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改进统计方法 避免职工工资“被增长”
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职工平均工资指标关系到劳动者目前乃至退休后的切身利益,对人口就业起到导向作用。
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年至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1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0%以上,且以年均增加120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在各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数中,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迅速提高。
但是,近几年政府统计部门所提供的“职工平均工资”指标值,其统计样本援引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做法。主要是提取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数据,结果是让占比超过70%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被排除在职工工资统计的范围之外。这样统计出来的“职工平均工资”并不科学也不合理。
事实上,目前尚存国企主要是垄断央企及省属优势企业,城镇集体单位已基本完成改制,这些优势企业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统计样本的不合理无形中拉高了工资平均数,使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虚高,让不少职工尤其是民营企业职工收入“被增长”。
职工平均工资在社保制度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统计部门所提供的职工平均工资指标却是失真的,这种失真给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带来诸多影响。
首先,职工平均工资失真会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缴费负担,影响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按我国现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缴费负担并不重,但是低收入者对缴费负担的变化却是十分敏感,如果该地区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虚高,则会拔高这些低收入人群的个人缴费标准。事实上,这也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的阻力之一。
其次,职工平均工资失真,会增加养老金支出,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安全。按规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是有关联的。如果职工平均工资偏高,则养老金支出增多,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也水涨船高,处于该标准线下的人增多,社会统筹基金又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足,养老金额外支出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安全。
鉴于职工平均工资统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该对“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作进一步改进和改革完善统计样本。
第一,改变统计口径,将1.8亿非公企业职工工资列入样本。同时,兼顾考虑各行业、各岗位的工资差异,力争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更加接近真实数据。
第二,采用中位数方法统计职工工资。据了解,一些央企、国企的工资收入甚至超过私营企业数十倍。此外,根据笔者对某家外资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查,该企业领导阶层的年均工资收入是普通生产工人的60倍,而这样的企业还不在少数。可见我国职工的工资分布并非是左右对称或者渐近对称的。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分布出现偏斜的情况下,只用平均数来描述集中趋势值,大多会产生困难。因此还需用其他的集中趋势值如中位数,来反映职工的工资集中趋势。美国的人口普查局在关于收入的报告中,使用的就是中位数。
标签:应改进统计方法 避免职工工资“被增长” 职工平均工资 统计样本 职工工资 统计口径 职工收入
上一篇:遗产税猜想
下一篇:完善市场机制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线定乾坤2013.03.06
·3.6盘前今日关键点2013.03.06
·谁炸断了A股的魂!2013.03.06
·问自己两个问题就清楚了!2013.03.06
·早晨今天必须大涨的两个理由2013.03.06
·淘气天尊此信号将决定反弹高度!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