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市场化是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
2013年两会召开在即,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改革新政,推进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我倍感欣慰,这是国家从人治的“政治”向法制的“政制”转变的信号。然而对于教育改革的声音却一直听不到,有也只是“扩大义务教育范围”、“禁止教育乱收费”、“禁止自由择校”这类正确的废话,真的是让我这个做教育出身的要发疯、抓狂。
中国之“罪”——教育
我曾经一度向媒体宣称要“炸教育部”,这无不是对中国教育失望之极的宣泄之词。可以说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也是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一个德行: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我们的孩子背得焦头烂额,到今天,99%的人99%已经记不得了。学财务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复习考国家注册会计师一般都能考上,然而来我们的企业连现金出纳都干不好。恰恰我们大公司身经百战的财务老总,如果去考国家注册会计师多半都考不上。现行的同质化教育抹杀了个性,而差异化教育将培植个性,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不在同质化,而在差异化。这些现实让人心酸、心痛、心恨。当今院校最热门的经济学院多半没搞过经济,管理学院多半没做过管理,商学院多半没经过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然是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又不称职,让考上高分的好孩子因无用的知识把好的命运都改糟了,这叫“知识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的畸形发展已经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尝到了恶果。近来,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状日益加重。我认为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完全是中国教育导致的。
世界发达国家告诉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比例一般最多不超过35%,剩余的65%—70%都是学技工的。那么这2/3学习技工的人出来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工作很好找。现在我们国家出现“用工荒”的基本上是招技工的企业,我们普及高等教育的政策使孩子们都普招上了大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技能。然而毕业之后,社会上又没有这么多适合他们的岗位,所以导致了大学生连3000块钱的工作都找不到“就业难”,而开出7、8千甚至上万的薪金待遇的企业却招不到技工的“用工荒”两种尴尬现状共存的情况,这就是中国的悲哀,这就是政府包办教育,致使教育没和市场接轨导致的。
2012年11月25日,在“第三届中外政商领袖华佗论箭”上,我与德国前总理格哈德 施罗德、法国前总统尼古拉斯 萨科齐、英国前首相戈登 布朗三位嘉宾探讨中国问题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中国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招生比例太高。施罗德先生更是以德国为例,用事实证明了德国之所以在欧债危机中经济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有着强大的技术型青年作为后盾。
放眼中国,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们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让他上大学之后干技术活,他干吗?让他重新学,他学吗?诸如这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未来10年将一年比一年严重。因为干技术活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慢慢将青黄不接。教育的失败将给国家带来年异常可怕的灾难。
罪魁祸首——政府
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各行各业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谁不与市场经济接轨谁就将惨败。教育如果让我来管,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破垄断,全面放开。
祖国的市场经济为什么搞的这么好?就是源于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使得经济从过去的一元的计划经济走向了现在的多元的市场经济,从一元经济的国有走向了多元经济的国有、外资、民营、集体、股份制、私有制等等,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不都搞好了吗?一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教育作为国之根本,在我看来也应像经济那样放开,成为多元教育的市场教育。
那么何为市场教育?市场教育即由一元计划教育转为多元的市场教育。
我们过去的教育改革要么全面紧,要么全面松,久而久之形成了教育“大锅饭”。这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不就是死亡主义吗?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方向市场化,人才培养差异化。就像大自然的山一样有高有低,像海洋一样有涨潮有落潮。错落有致,潮起潮落,生命永续,这就是和谐!和谐不等同于平均,和谐社会的基本面是崇尚相对平均,着力打造面上的和谐,有益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认可相对不平均,保证一定面的、点的和谐,有益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谐之灵魂是强势群体的妥协。
为了搞好教育政府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还是这个德行。如果放手让民营企业参与办教育,让教育从事业化走向产业化,无需国家财政资助,反过来向国家交税,搞砸了自己破产,国家是不买单的。为什么就不能让那些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更贴近社会的企业与人士来办教育呢?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流、二流的教育机构是私人的,如沃顿、哈佛,三流、四流的是国办的。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教育主体依然是国有,并且一流、二流的是国有的,三流、四流的是私人的。
名噪一时的长江商学院,曾一度比北大的光华院、清华的经管院收费更高,招生更轻松,可谓是国内诸多商学院中的佼佼者,殊不知它却不在教育部的计划之内,不是正宫娘娘亲生,而是“私生子”。可即便如此,在我看来,长江商学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学院。因为它是知识分子办的学校,知识分子有几个真刀真枪地在商场上拼杀过,他们谈经济、谈管理、谈企业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让懂经济的人办经济学院,让懂管理的人办管理学院,让懂企业的人办商学院,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中国未来最大的产业在教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在我看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办教育,能产业化的,尽最大可能产业化,不能产业化的弱势群体的教育,由政府包干事业化。让家长、学校双向选择,学生、老师双向选择,鼓励“乱收费”,学校学费、教师工资都根据资质拉开档次,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计划走向市场,从人治走向法制。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必须要经历“乱”收费的过程。正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由过去“死水一潭”的计划经济,历经改革开放,发展为如今“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乱了,但乱的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社会越来越和谐。发展教育产业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此让中国教育靠财政输血走向为财政既造血又输血,教育好了,经济更好了,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之春——1978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气势磅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宏大的序幕。30多年春天的故事,让中国坐上了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我们同样期待着“1978”的教育之春能如约向我们走来。“文化强国”之根本,关键就是教育。一流的企业就是一流的大学,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已经昭然若揭——要问山多高,请问过来人。教育产业化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拨乱反正的不二法门。政府真正懂得放开、放手的时候,就是苍白“背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红润“体会”的商业文明的原点,何不从春意盎然的脚步轻快、走向春光明媚的举步生风、经过春色满堂的大步流星,去感受那春花烂漫的沁人心脾、享受那春风浩荡的开花结果,最终体味那春华秋实的稛载而归。
标签:严介和市场化是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 教育主体 举步生风 教育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 教育机构
上一篇:养老金入市是一整套制度安排 并非救市
下一篇:没有了
·清科2月中企IPO个数及融资额再创新低2013.03.04
·中企IPO 颓势加剧2013.03.04
·IPO“急冻”下的寿光样本2013.03.04
·庄心一财务核查后应会考虑IPO开闸2013.03.04
·清科2月中企IPO 融资额再创新低2013.03.04
·骑车上会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