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小康县”变“贫困县”背后的数字游戏

发布时间:2013-2-26 8:51: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

  山西省大同县近日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

  对于“贫困县”这顶帽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臭豆腐,言外之意是闻着臭,吃着香。“贫困县”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好听,但是一旦被评为“贫困县”,各种现实的利益和好处,又确实让人无法拒绝。这正是全国很多地方宁可不要好名也要好处,进而争抢“贫困县”名额的主要原因。

  但是,一些地方的“贫困县”名不副实,有钻国家政策空子之嫌,另有一些地方则相反,经济发展水平明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却早早戴上了“小康县”的高帽。山西大同县成为“小康县”16年之后,又主动“返贫”成为“贫困县”属于哪种情况呢?据当地一些领导干部介绍,在当初评定“小康县”的时候,大同县有些指标并没有达到评选标准,但是为了得到这个称号,当地主动调高一些统计数据指标,以迎合“小康县”的评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数字出小康”。

  “数字出小康”只是表象,“数字出政绩”才是根源,因为有了这个政绩,有了一连串光鲜的经济统计指标,才会对当地主要领导干部的仕途升迁带来好处、产生帮助。成为“小康县”的大同县,其继任领导不想让人觉得在自己的任内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下滑,于是只好继续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就这样一年年加上去,GDP数字越来越光鲜,这顶名不副实的“小康县”帽子也就越戴越牢。可正如俗话所说,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子,这顶大帽子戴久了,难免会压得人头晕难受。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康县”主动求“返贫”的奇怪现象。

  不管是“贫困县”还是“小康县”,在评选过程中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尤其是对于当地的主要领导干部而言,更应该多点为民谋福祉的意识,少点个人利益的考量,不能把“贫困县”和“小康县”当成一个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