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经济增长的趋势性变化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13-1-29 8:51:18 来源:上海商报 【字体:

  过去的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8%,这是进入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增速意味着,中国已告别过去长达30年的高增长期,而正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客观而言,能够实现这个增速,实属不易。2012年的中国经济,可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从外部来说,尽管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但复苏力度并不强,欧洲则继续陷入债务危机中,而日本一方面受制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另一方面钓鱼岛争端也影响着中日贸易,此三者是中国进出口的主要对象,这是外贸为什么没有达到目标的主因。从内部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实业遭遇“寒冬”,房价在短暂回调后重又走强,股市绵绵下跌,物价虽然整体涨幅不大,但与百姓关系密切的农产品(000061)则涨势凶猛。“内外夹击”,使2012年的中国经济比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2008年、2009年要艰难得多。

  不过,分析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几个趋势性的变化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2012年首次出现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超GDP增速的情况。当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69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义同比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在过去的高增长阶段,除了改革初期的几年外,其余年份都是人均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受益,如果百姓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很大部分没有让百姓分享。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居民收入增速超GDP,可能预示着一个收入增长的转折,也为更多更好的消费打下基础。

  其次,7.8%的增速是一个有质量保证的增速。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没有如期完成年初计划,全年进出口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离10%的预定目标差距很大。外贸没完成目标,表明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12年已降到很低,这种情况下,能够取得7.8%的增速完全靠的是内需,即投资和消费。考虑到过去高增长年代,外贸对经济增速的贡献在“三驾马车”排第一,而国家为了促外贸,往往要支付很大的成本,包括人工和环境成本,就此而言,去年的经济增长是挤掉了外贸泡沫的增长,质量更有保证。

  再次,民间投资有所复苏。去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20.6%,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体现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后者去年名义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需求在“三驾马车”中还偏弱,不足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投资中也有两个积极的现象,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相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回落速度也更快,说明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摆脱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二是相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1.4%,增长24.8%,而前者仅增长14.7%,落后民间投资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金融危机时期,泛滥的“国进民退”现象得到了部分抑制,民间投资状况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扎实。

  上述几个趋势性变化是中国经济中的积极因素,也是我们实行调结构、转方式的结果。从去年的季度增长来看,三季度为年内最低,四季度扭转了持续跌势,说明这一轮长达七个季度的增速放缓彻底成为“历史纪录”,经济重新走向复苏。但是,正如国家统计局长马建堂在谈到中国经济变化时表示的,由于劳动力供求格局在变,经济发展资源的供给环境在变,以及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决定了中国经济不能也不应该再保持那样高速的增长,而是一种比较持续、平稳、健康的增长,即中速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时,既要注意外部形势的变化,更应把力量放在内部经济结构和矛盾的处理上。毕竟这种良性发展趋势只是初步的,还不牢固,过去依靠卖地、举债发展的路径并未退出增长舞台。尤其在新城镇化的旗号下,要防止新一轮的卖地造城运动来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