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宏观经济 >> 浏览文章

以“城镇化”引领全面变革

发布时间:2013-3-7 9:58:00 来源:网络 【字体: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将有赖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镇化不可能单兵突进就可以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予以配套,更需要我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尤其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配合推进。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将有赖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无论从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从去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亦或从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中,均明确告知这一点。我们亦可推测,在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远的时期内,“城镇化”均将是我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关健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选择“城镇化”为中国社会未来十年增长路径与当下所面临的诸多经济困境相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在度过短暂的刺激式复苏之后,必然面临外部需求持续减少、投资效益降低的状况。而由于收入分配悬殊等困境,拉动内需也易沦为口号。对此进行全面破解,“城镇化”显然是一个好的路径:既可以有效释放和拉动内需,弥补需求总量不足;又可以通过城镇化的“价值洼地”效应,从而使我国投资效益得到整体提高;更可以通过城镇化减少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分配不均,从而使我国民生(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得到大幅改善。

  不能不说,城镇化在理论上拥有美好的前景。但是也必须正视,中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不少的制度性阻碍。如果不解决土地双轨制下(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价差悬珠,不改变户籍二元制下的分配失衡,包括资本、人力等市场化要素将难以大批量参与城镇化建设,从而不仅使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步履维艰,城镇化的诸多预期目标亦将难见成效。

  在我们看来,城镇化可以成为中国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却不能将之视为经济未来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万能钥匙”。

  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除基础建材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可以得到显见的拉动外,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却与城镇化并无直接关联。从体制改革配套的角度看,城镇化不可能单兵突进就可以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予以配套,更需要我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金融)的配合推进,在我国当下地方财政本已失衡的情况下,大规模城镇化所需的资金来源,要么难以落实,要么效率堪忧,要么有可能产生巨额的不良资产;没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财产性收入悬殊)的真正落实,我国新一轮城镇化不仅难以改善民生,可能进一步加剧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富失衡;而没有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保障,我国大规模城镇化的既定国策,不仅可能会“高调入场,无奈退场”,也有可能在唯城镇化政绩观的推动下,迎来新一轮城镇化形象工程的局面。

  还应看到,过去10年大规模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是,我国经济当下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亦很大程度上因为过于依赖城市化。过去2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升级互动,城市化的扩容,可以为工业化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配置环境,而工业化的加速,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城市化发展所需的消费需求以及财政税收。但是,近10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有点弱化,城市化过于超速工业化,不仅已经造成我国当下一些地方出现“怪异现象”,更让地方财政形成难以割离的非税收入占半(卖地收入)的局面,而城市化过于超前下的高房价更让民众有点怨声。总之,在过去的城市化中出现了过于注重投资驱动,而忽视产业互动;过于依赖土地财政,而非合理的税收财政;过于强调GDP增长,而忽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之现象,是值得警惕的。

  面对我国已然启动的新一轮大规模城镇化,必须清醒认识到,城镇化应与当地产业经济、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工资收入挂钩,诚如李克强副总理所言“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应清醒认识到,“城镇化”是一场涉及到破解土地双轨制、户籍二元制、金融体制、分配制度以及行政体制等领域的全面变革,唯此,城镇化才能成为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