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宏观经济 >> 浏览文章

利率市场化的前车之鉴小银行倒闭在所难免

发布时间:2013-7-30 15:33:00 来源:网络 【字体:

  从国际经验来看,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几乎全军覆没,导致通胀失控、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获成功,但也存在小银行破产或被大银行吞并等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美日经验:小银行倒闭在所难免

  美国利率市场化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通胀率不断提高,负利率情况严重,大批资金流入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脱媒现象严重。1970 年,美联储不得不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0年正式宣布解除利率管制,至1986年所有定期存款利率及大部分贷款利率的限制均被取消。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典范,其特点在于坚持长期、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用时长达16年。同时,利率市场化又与金融市场的创新相辅相成,创新通过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改革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对改革的明确预期和提前应对避免了利率放开后市场的大幅波动。尽管如此,利率市场化依然对银行业整体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打击更大。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大量中小银行破产。

  无独有偶,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到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告别了高增长时代,人为压制的低利率导致金融交易不公、资本市场发展受抑制。1978年,日本政府开始允许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及票据买卖利率市场化,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84年,全面启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到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次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部完成。

  与美国一样,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前后也经历了16年。总体特点是审慎推进、渐进深入。按照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资金利率后小额资金利率的顺序进行,有利于维持金融秩序稳定,防止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导致日本商业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最终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说明利率市场化符合规模收益递增规律。

  如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超过16年且尚未完成,这是由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与美日当年改革所不同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格局所决定的。但无论央行如何审慎推进改革,最终或都将难逃“大银行更大,小银行倒闭”的市场化魔咒。

  拉美教训:太激进要坏事

  与美日相比,大多数拉美国家与一些亚洲国家如菲律宾此前进行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大多以失败告终。

  其中,第一个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最具代表性。该国政府1971年效法美国,宣布实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改革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展开的,导致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终第一次改革在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夭折。1975年,阿根廷重启改革,采用激进式的方法,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与此同时,阿根廷还完成了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其他重大金融改革工程。

  激进式改革忽视了经济金融体系自身的调节能力,不但未有效缓解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阿根廷GDP增长率在经历大幅提高后,很快出现了大幅下降,通胀率与名义利率同步攀升,造成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同时高利率导致外资热钱流入,汇率严重高估,国内资金需求者被挤出,转而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外债过度膨胀,高估汇率过度脱离基本面难以长期维持,最终造成企业无法偿债而大量破产,并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汇率大幅贬值外资出逃,引发了20世纪80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被迫重新管制利率,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使得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果断放弃了激进式而选择渐进式。但同样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印度所呈现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的改革始于1988年,直到2011年彻底放开存款利率,历时23年。但仅在放开存款利率不足四个月后,印度央行被迫将银行贴现率调高350个基点,从6.00%调至9.50%,以应对资本外流情况。说明当经济整体增长放缓,仍需依赖银行系统发挥“输血”功能之际,加之银行风控能力尚不完善,在政府监管缺位的环境下,盲目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乃至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对中国来说,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应该满足:经济平稳(非衰退也非过热)、物价稳定、金融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等条件,尤其是必须先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美、日等国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从而避免了银行倒闭给储户带来的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而英国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前未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体系危机发生后,政府不得不花费极高的成本来挽救。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央行仅放开贷款利率,而未放开存款利率,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风格,也反映了央行对上述可能风险的担忧。毕竟在刚进行过一轮“钱荒”压力测试且金融机构业绩并不好的情况下贸然打破存款垄断定价格局,将不利于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稳定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DF083)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hongguani/11907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