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国际要闻 >> 浏览文章

益海嘉里的国“粮食版图”新加坡瞄准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14-2-20 16:05:00 来源:网络 浏览: 【字体:

  “益海嘉里希望在小麦、大米等领域复制金龙鱼所创造的奇迹。”一名资深行业人士评论说。

  作为新加坡的代表性企业,益海嘉里其在华深耕多年,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等食用油品牌更早已为人们熟知。但四年前,益海嘉里却因191吨的早稻收购引发了一轮“阴谋论”猜想。

  2010年,益海嘉里首次试水南方早籼稻市场,尝试对早稻进行收购,并给出百斤98元的收购价。这一价格引起了诸多非议,它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也高于江西市场早稻每百斤95元的平均收购价。

  此争议一时引起轩然大波。益海嘉里方面为此颇为头疼。四年过去,益海嘉里已成为最大的米面加工商之一,其在中国的“粮图”已蔚为壮观。据公开报道显示,2012年,益海嘉里在华的整体营业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

  打通粮油产业链

  在食用油市场,益海嘉里早已有相当的定价权。据公开资料显示,益海嘉里在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一直稳定在40%左右的份额。但,它的规划不仅于此。

  2005年,益海嘉里首先在河南成立小麦加工厂,日加工小麦1000吨,从此一举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小麦加工领域。此后,益海嘉里又陆续与山东兖州等地政府商谈有关面粉和食用油加工事宜,并开始在当地收购小麦。

  益海嘉里凭借其技术、资金等各方面优势,在小麦加工领域复制金龙鱼的模式。2007年,益海嘉里小麦粉销量未及15万吨;而在四年后,据《中国粮油加工行业统计年报》的数据显示,益海嘉里小麦粉销量已接近80万吨,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当年,益海嘉里已在华已建起了小麦加工厂12家,日处理小麦超过4000吨,年处理能力达到了150万吨。

  公开报道显示,自从2006年开始,益海嘉里就以订单农业的形式通过其控股的益海佳木斯与农民签订水稻种植面积28万亩,并以每斤比市场价高2~3分钱的价格收购。同时,益海嘉里分别在黑龙江省无常、辽宁省盘锦、吉林省梅河口等地建立水稻订单农业模式。

  2010年当年,益海嘉里又将触角伸向了南方稻米。

  2010年底,时代周报记者曾亲往抚州金溪县工业园区,益海嘉里(抚州)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正位于此地。它的规模并不算大,厂区面积不到百亩,与其毗邻的还有当地的千家米业等民营粮食加工厂。位于金溪的益海嘉里2009年6月正式成立,其前址为江西和氏米业有限公司的一家加工厂。

  工厂前负责人当时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工厂遭遇资金周转紧张,而江西洪客隆商场同为和氏和益海嘉里的经销商。在洪客隆的牵线搭桥下,双方达成协议。“益海嘉里以1340万的代价收购了这家加工厂,而并非是收购了和氏米业。”

  收购之后,益海嘉里对原厂进行技术改造,产能有了大幅提升,大米的日加工能力已达120吨。

  而在更早,益海嘉里(南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就已成立。益海嘉里在江西的负责人当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稻谷产地,而金溪的稻谷质量相对优越,这是益海嘉里选择在此建厂的原因之一。”江西早稻等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抚州也素有“江西粮仓腹地”之称。

  2010年,益海嘉里首次试水南方早籼稻市场,尝试对早稻进行收购。当年8月1日,益海嘉里打出百斤98元的收购价。这一收购价格,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也高于江西市场早稻每百斤95元的平均收购价。

  益海嘉里的收购价格引起了当地不少民营收购企业的不满。当时,抚州市包括中储粮各直属库、地方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在内的大多数收购企业还未正式开秤收购。“我们从农户手中的直接开秤价收购价为97元每百斤,比他们要低一点。”一不愿具名的民营粮食加工厂老板有些小抱怨。

  最后,益海嘉里晚稻收购量仅为191吨。然而就是这191吨的收购量引发了各方对益海嘉里的口诛笔伐。 “外资阴谋”论开始传播,甚至惊动了中央多个部委。

  复制“金龙鱼模式”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曾亲往江西调研。“”益海嘉里的厂规模并不大,影响不了大的局面。当地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说。

  “不应将粮价上涨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某个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翔认为,他介绍说,目前外资在粮食市场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能起到活跃和推动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一方面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粮食企业,如此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据公开报道显示,益海嘉里近年来在山东庆云、武城、嘉祥、滕州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投资建立或并购仓储贸易企业,股权比例通常为益海嘉里与当地政府各占60%和40%。

  另外,益海嘉里还在河北部分地区自建粮食收储库。益海嘉里石家庄分公司,在三年后就已形成了日产1000吨的面粉生产线和日产600吨花生油的生产能力,已成为面粉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益海嘉里在小麦主产区,向源头进军,建立了完整的链条承接。据益海嘉里官方网站介绍,其已在43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170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并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销产品,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上市。

  并且,益海嘉里的垂直一体化业务模式跨越了整个价值链,从原料采购和加工,到营销、品牌化、销售和分销。确实如益海嘉里所述,“这种模式能够在每一个环节减少生产、管理和物流的成本,并深入加工益海嘉里的副产品带来更多的收入。”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益海嘉里小麦粉尤其是小包装品牌化小麦粉产品以及部分大米产品已经在全国统一采用“金龙鱼”品牌。

  在大米领域,2009年“金龙鱼”牌的大米就大规模推向市场。而实际上,益海嘉里在此之前已在水稻加工业运筹了长达5年之久。在江西,益海嘉里已进行水稻收购,建立了加工厂和销售团队;在东北,益海嘉里于2008年7月在白城的粮油综合加工项目开始建设。这也是益海嘉里在吉林省的第一个工厂。

  与在江西的情况不同的是,益海嘉里在东北可谓撒下重金,分别在黑龙江无常、辽宁省盘锦、吉林省梅河口等多地建立了订单农业模式。此外,益海嘉里在四川也投资建立了大米和面粉加工厂。

  “金龙鱼”牌大米一经推向市场,立即受到市场热捧。其高端的市场定位,和良好的营销策略,使益海嘉里在大米领域的发展顺风顺水。

  【谁来养活中国人?】专题相关文章

  丰年缺粮冲破自给红线中粮集团海外找粮

  北大荒泰国香米事件再追问

  相关文章:关键词:益海嘉里金龙鱼粮食

  编者按:

  养活中国人意味着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个世界问题。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曾指出:“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中国的粮食产量正在经历“十连增”的奇迹,但粮食进口数字激增的形势同样令人尴尬,中国的粮食自给红线是否已经失守?中国的粮食产业将问何处要粮,该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谁来养活中国人?如何养活中国人?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丰年缺粮冲破自给红线中粮集团海外找粮

  本报记者王媛发自广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只有自给才能确保粮食供应不出现风险。而从世界范围讲,85%以上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问题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来解决的。

  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1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十连增”奇迹。

  不过,在粮食增产背后,“丰年缺粮”的现象却易被人们所忽略。据媒体报道,中国粮食实际已连续多年处于产不足需状态。2008年,中国粮食首次产大于需,但从2009年开始,供求关系又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当年年产仅大于需782万吨。到了2010年,国内又重新进入产不足需状态,这一年粮食缺口为352.3万吨。

  实际上,“丰年缺粮”的忧虑在目前依旧保持愈加严峻的态势。

  “十连增”难掩进口激增尴尬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得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总量达到1101.6万吨,其中,小麦、玉米、大米的进口数量分别达到550.7万吨、326.5万吨及224.4万吨。

  这一数据比起2012年的1124万吨粮食进口稍有放缓,三大谷物的进口量分别为2011年同期的2.4倍、1倍和1.8倍。

  专家指出,过去几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2011年,中国已成为大米的净进口国,当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呈常态化。此外,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正在促使粮食贸易的模式发生改变。近几年以来,国内粮食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尽管国内农业增长快,但是消费需求更快,所以我们不能陶醉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九连增’之中。”去年1月1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13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上如是说。

  199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白皮书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同时,政府在这一年制定的粮食自给率须保持在95%以上的政策“红线”已经面临严重威胁。

  日前,陈锡文在北京表示,2013年进口的粮食总量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估计在9000万吨以上。若据此推算,我国粮食进口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5%,实际已超过“红线”10个点。

  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首次获得高度关注,被提升至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

  在“十连增”的丰收背景下,进口数字激增的形势同样令人尴尬。粮食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国的粮食自给红线是否已经被打破?中国的粮食产业还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

  中粮去年进口大米70万吨

  中国农业当前人地关系的矛盾关系是,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受制于耕地减少、人口膨胀与资源限制,国内当前粮食保障自给自足的能力显得并不宽裕。

  因此,如何借助海外资源,实践“走出去”战略,已成为中国维护自身粮食安全不得不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粮食进口量连年激增,中国政府则不断推动着进口的多元化,承担着中国粮食进口政策任务的国内两大粮食贸易商中粮集团与中储粮集团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找新的进口源。

  2011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广州分公司与柬埔寨TTY集团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每年将从柬埔寨进口20万吨各类大米。同年,中粮集团与柬埔寨大米出口商签订进口大米合同,首批进口量为100吨。

  2012年12月底,中粮集团与乌克兰最大的农业企业乌克兰农牧集团签订备忘录,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至少向中国出口500万吨玉米。

  2013年,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与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Ms. Korbsook Iamsuri共同签署中泰进口大米贸易备忘录,旨在今后5年内进口100万吨泰国大米。

  中粮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前中粮于黑龙江、辽宁、江苏、吉林、江西、安徽、宁夏、四川及湖北等地区共有14家大米加工厂,大米年生产能力近200万吨。去年中粮一年就进口了超过70万吨大米,而此前中粮的大米年进口量仅有个位数,进口量成倍翻涨。

  对于粮食进出口,国家实施严格的进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据了解,以小麦为例,就有近9成配额是由中粮集团独家经营。而在出口方面,小麦出口数量由国家发改委根据每年国内小麦产量情况不定额发放,由中粮集团统一经营,集中对外。

  同时,作为国内最大的粮食企业,中粮集团正一步步为布局全球粮食市场做好准备。

  中粮集团董事姜华此前面对海外布局这一问题曾表态,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食品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由于国内拥有的农业资源有限,中粮必须向海外寻求资源。“未来五年间,中粮集团将加快海外投资步伐,至少投资100亿美元用于海外收购,重点市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

  宁高宁亦表示,中粮正尝试将中国的消费市场与海外资源市场连接起来,以确保国内小麦、大豆、糖等食品的供应。

  正因为肩负着独特的任务,中粮近年频频出手海外收购,意图在原材料环节加强中粮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据外媒报道,日前中粮集团已对荷兰私营粮食贸易公司Nidera的少数股份发起收购要约,这批股份的价值为2.5亿美元左右,这家公司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大型粮食生产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同时开展了较多的业务运营活动。评论人士指出,这是中粮为获取海外资源而收购海外资产所采取的最新举措。不过,对于收购的细则信息,中粮官方人士拒绝向记者透露。

  早在数年之前,中粮集团便已投资7.5亿元在广西北海建设以木薯取代玉米的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2011年,中粮生化宣布收购位于泰国的一家木薯加工厂Worldbest Biochemicals,以求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减少对玉米的依赖,逐步实现原料多样化。

  在食糖领域,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白糖的供需缺口一直维持在200万-300万吨的水平,只能通过进口来保证。于是,觊觎全国每年1300余万吨的市场需求量,食糖年产不足100万吨的中粮集团坚定开始了海外找糖的步伐。

  2011年,中粮以约1.4亿澳元的代价击败跨国巨头邦吉公司成功收购澳大利亚Tully糖厂,随后又马不停蹄宣布出价1.2亿澳元与老对手丰益国际竞购澳大利亚糖厂Proserpine Sugar,不过最终失手更具优势的丰益国际。此外,中粮集团还在智利和法国相继收购了葡萄园。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告诉记者,中粮出海是为了弥补自身在农产品原料领域的缺陷,同时也符合了有关部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方向。

  粮食安全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记者表示,面对掌握着粮源、贸易、价格,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的国际四大粮商,体量庞大的中粮集团在国际粮食贸易领域目前还只能算是一个“迟到的新生”,既缺乏经验,又难觅机会,不管是管理方式,还是资本运作,仍需逐渐成长。

 

(责任编辑:DF118)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guojiyaowen/15821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