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粮食储备重民间 日本强调库存技术
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建立了粮食储备机制,特别是美日两国,一直重视储备粮的管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并且拥有相应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两个国家在粮食储备和管理当中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粮食库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国家应当对库存粮食进行透明和规范化管理,”世界粮农组织候任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表示,在他看来,各国建立有效的粮食储备机制,不仅可以用于紧急的粮食救助,还可以帮助那些面临粮食危机的最贫困国家。
3/5美粮食储备在民间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粮食自给率超过140%,粮食总仓储能力约5亿吨,粮食出口量约占全球粮食总出口量的50%。
美国的粮食储备大致有四种:第一,正常储备,即粮食生产者和加工商正常经营的周转性库存。第二,缓冲储备,是指在两个生产年度间调节供求的粮食储备,由美国政府和私人共同参与。第三,农场主自有储备,即参加自有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储存的粮食。第四,政府储备,是指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储备,由作为美国粮食市场的政策性调控机构商品信贷公司(CCC)经营。
5亿多吨的美国粮食储备中,有3亿吨为位于农场由农民或几户农民联合拥有和控制的粮食仓储能力,占总仓储能力的58%。农民通过使用自己的仓储设施,可以较大程度上左右粮食的市场流通。农场以外的商业性粮仓共有2亿多吨,占总仓储能力的42%,政府储备大约在500万吨,相当于粮食年产量的1.4%。
在这个过程中,完备的市场机制给美国的粮食储备机制带来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在粮食生产方面,政府每年提供大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稳定粮食生产。既有政府按照种植面积和单产计算的直接资金补贴,也有政府对农作物给予的一定保险补贴,当然,还有专门的商品信贷公司以农产品为抵押,给农场主提供无追索权贷款。
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储备规模,在管理中更加注重提高效率,不断降低储备管理的运行成本,努力压缩政府开支。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增加自有储备,扩大社会、农民私人储备的规模。
即便是这样市场调控先行的粮食储备体制,过多的补贴也严重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粮食的结构。比如困扰了美国人很久的玉米补贴制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和出口国,美国的玉米生产对世界粮食市场有重大影响。然而,据英国卫报报道,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乙醇生产等国内的玉米消费推高了全球的玉米价格。
由于玉米是新型乙醇的重要原料,美国政府对种植玉米的农场主实施了长达30年的玉米乙醇补贴制度,这促使了美国更多的农场主在自己原本种植小麦、大豆和牧草的土地上种植玉米。
这些玉米,更多的时候,不是作为粮食作物,而是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艾奥瓦州是美国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然而当地平均58%的玉米会用于生产乙醇。
以当地一位农场主Schipper为例,他可能会把最多70%的玉米卖给乙醇生产者。在他的农场附近约80公里之内就有5家乙醇厂。
Schipper的农场几乎全种上了玉米。这些玉米为养活美国人民作出了贡献—或者因为用于玉米乙醇,帮大家充满油箱。对于其他依赖玉米作为主食的国家来说,这一举措无疑会影响粮食价格。2012年的持续高温与干旱,让美国的玉米产量受到严重损害。
不仅如此,玉米比大豆等其他作物对环境影响更大,因为它需要更多的肥料和杀虫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沃尔普说:“玉米是食品零售的主要投入。玉米被用来喂养我们的食物链上的所有动物。一旦这场干旱使玉米减产,那么将会抬高动物饲料的价格,并且最终导致肉制品的价格上涨。”
对于美国当地民众来说,多亏了美国较成熟的粮食储备机制,完善的市场和政府补贴政策,即便遇到几十年罕见的干旱,玉米价格在美国本土内不至于涨到无法接受的程度。但是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些以玉米饼和面包度日的国家,例如墨西哥和肯尼亚,食品的支出则是货真价实地花在了食品上。随着越来越多美国玉米作物枯萎,它在海外导致的结果可能要比在美国本土更加严重,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其实也在和干旱作艰巨的斗争。
某种程度来说,美国这种重视玉米的补贴制度,对于这些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可能比美国人自己要大得多。
“这对美国的农场主来说关系不大,但会给贫困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反对美国玉米补贴制度的分析师Marie Brill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
日本的低温储粮技术
而在日本,由于地少人多,资源贫乏,粮食储备政策更多的是强调粮食安全的目标,保持国家粮食的高储备率。依据《粮食法》,日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粮食流通体制,开发出科学的储粮技术。
以大米这种日本最重要的主食为例,尽管日本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但大米却自给有余,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非常重视大米的储备方式。
日本的粮食储存采取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政策。日本每年生产大米1000万吨左右,年消费在975万-985万吨,所需大米除政府储备200万吨外,其余均由从事粮食收购、销售的团体组织和企业等经营者储存。
日本的大米全部储藏在设备良好的仓库内,具体分为农协和农户拥有的农业仓库、粮食收购企业的自备仓库、商业出租仓库和政府储备仓库。目前,日本粮食仓库的储存能力为1225万吨,加上大型谷物干燥储藏设备等,总储藏能力可达到1750万吨。为了保证大米的安全储藏,日本十分重视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大米主要采取常温和低温储藏方法,其中以低温储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这种低温储藏可以避免使用农药,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大米。
设立在东京深川的政府仓库是日本最先进的低温储藏仓库。该仓库建筑面积5.89万平方米,共有41个仓位,储藏能力为6万吨,全部采用电脑控制温、湿度和通风情况,运输实现了自动化,日可进出大米1500多吨。
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自战后以来经历了由政府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演变,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购与自主米流通的双轨制。
政府收购的粮食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大多数都由财政补贴,自由流通的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直接参与或委托企业参与一部分粮食的购销活动,并控制粮食价格,此外,还对一些流通组织和流通行为进行干预。
日本除按基本计划推进生产调整外,还根据大米生产丰歉灵活吞吐专项储备,从总量上维持大米的供需平衡以稳定米价。
在流通环节方面,日本专门设立1个全国性的大米价格形成中心(农林水产省属下的财团法人),依据农林水产大臣批准的大米流通计划,通过下设的两级集货商,将全国农民分散生产的大米收集起来,通过政府粮食事务所检验后,按品种、质量和计划数量等区分为“政府米”和“自主流通米”。这种方式,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对价格波动的范围进行限制,以维持米价的相对稳定。
渣打银行的分析师认为,日本的这种制度让粮食的通货膨胀率能够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范围之内。即便在粮食普遍上涨的亚洲,即便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台湾的粮食通货膨胀率接近10%,但是日本的价格上涨不到2%。
然而,类似日本这样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粮食储备体系也并非完美,有时候过高的粮食储备还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比较重。
在旧的《粮食法》实施期间的1965年,日本第一次出现大米过剩的情况,此后大米产量大幅度增加,而消费量1963年达到顶峰以后就开始逐年递减,政府库存米急剧增加。针对后来出现的种种问题,日本于1995年又出台了新的粮食管理法,新法取消了政府对大米生产和流通的直接管理,更加注重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了大米的自由流通。
发送好友:http://txt.sixwl.com/guojiyaowen/10216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希腊关闭国家电视台
下一篇:南非4月份制造业增长创19个月新高
·智利从亚洲进口冶金产品大幅增加引起业界担心2013.06.13
·卡梅伦计划与普京会面 讨论两国贸易问题2013.06.13
·端午小长假重点城市楼市遇冷2013.06.13
·重水源保护瓶装水青睐“天然”2013.06.13
·车联网技术助推福田汽车转型升级2013.06.13
·隐匿汽车4S店背后的地下交易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