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信“矛盾体”
湖北奥信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奥信”),一家5年前还在担保行业打拼的企业,却突然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民营资本规模最大的专业园区投资运营公司之一”,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不啻为一个“没有金刚钻,却揽瓷器活”的神话。
“奥信模式的核心是金融和科技产业相结合,可以无限推广、组合、延伸。”奥信董事长王平对于这种游刃有余的转圜进出表现得异常自信,然而这样一个耀眼无比的神话,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问与推敲?
近日,本报记者亲赴湖北咸宁,试图去探查这个“奥信模式”神话的内里,还原其“创新产业综合体”和“产业链集群发展”的真相。
“空城”疑窦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了不到10分钟,鞋子上就沾满了泥泞的红土。位于咸宁通山经济开发区的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自2009年3月确定签约建设之始已有4年光景,但水泥路仍未铺就,至今人迹罕至,景象一片萧条。
“整个园区已经建设了近75%的物业,但目前招商情况比较困难。”产业园招商中心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尽管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完成一期500亩的开发并开始进入招商阶段,但现在园区内只有两家来自上海、江西的企业入园投产,主要从事医用口罩、手套的生产制造。
科奥产业园定位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是由奥信、赣商投资集团和武汉科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10亿元。尽管当初产业园定下了为当地解决1万~2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年税收近亿元的目标,但从产业园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的完成尚有不小难度。
事实上,王平对于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的投资方向非常看好,他曾公开向媒体表示,医疗器械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在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的模式下,“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这种所谓的“创新产业综合体”是指奥信通过联合龙头企业来进行园区的开发和运营管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进而打造产业集群。“一般3~5年就可以打造成熟。”奥信人士对记者表示。
然而在已经打造了4年的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中,不仅找不到产业集群的丝毫迹象,整个园区都是一片萧瑟的“空城”景象。记者曾多次追问有多少有意向入驻的企业,招商人员也只是含糊其辞地回答“有意向的企业还是有的”。
尽管本报希望联系王平本人采访奥信模式和科奥产业园的情况,但奥信方面始终以“王平正在出差”为由,至今未给予记者正面回应。
作为奥信在湖北打造的“创新产业综合体”的主力项目,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所呈现出的面貌不禁令人疑窦丛生。而在记者与一些业内人士的采访中发现,科奥产业园的矛盾状况似乎成为了整个奥信模式的缩影,其所宣扬的产业园区运营理念和实际状况之间充斥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
机会型进入?
奥信的故事是从担保业务开始的。2008年以前,奥信主要从事融资担保、参股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业务,基本没有产业投资和园区开发的经历。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王平主导了公司的数次转型,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进入了产业投资和园区运营,也使得奥信从轻资产运营角色逐渐转变为重资产运营商。
然而,对于王平为什么进入产业地产领域,记者却发现了迥异的两个故事版本。
按照奥信自己的说法,2008年,王平透过公司的金融担保业务接触到畜禽加工类企业,在这个偶然的机会下却发现了畜禽加工业的回报率并不比当时公司的主营业务金融担保回报率低。王平旋即开始对湖北肉鸭行业进行调查了解。在相关调查基础上,王平发现湖北省的肉鸭供应呈现出严重供应不足的缺口,省内80%的肉鸭都是从外地进口。
于是,王平敏锐瞄准商机,当机立断决定进入湖北肉鸭行业,并开始大身手投资开发相关产业园。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开发了奥信畜禽产业园、中国伺服科技产业园、节能减排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及光谷奥源光电子产业园等7个产业集群园区。
然而根据接近奥信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个故事却有着另外一个版本:王平实际上是“机会型”进入到产业地产领域的。
2008年,由于某畜禽公司内部出现合作矛盾,面临合伙人撤资的困境,于是从王平的担保公司借贷。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该畜禽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最终不得不采用债转股的方式偿还债务,王平无奈之下获得了畜禽公司控股权。此时恰好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大的影响,奥信的担保业务深受打击,王平遂借由畜禽公司开始进入实业投资和园区运营领域。
透过畜禽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王平开始尝到甜头:转入实业领域不仅能够使其在金融市场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为资本找到新出路,而且通过产业园区的开发,奥信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同,从以往坐“冷板凳”的角色瞬间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并借此获得大量廉价土地。
由于王平始终未能对本报采访要求有所回应,因此两种版本何者才是真实状况尚无法核实。
随后,奥信打出“创新产业综合体”这面大旗,一边对外宣布“奥信农业将会打造出国际化的鸭业航母”,一边开始积极投资其他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从农产品到电液伺服科技、医疗器械和汽车零件配件等领域。
对于这种五花八门的投资方向,王平曾公开解释,他表示奥信的投资并不会只局限于自身擅长的领域,而是在试图打造“多接口投资模式”,突破产业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这样的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属性打通上中下游产业,实现错位互补发展。”然而武汉本地一位产业地产人士指出,奥信的这种投资逻辑与当初的担保并无区别,属于有一单做一单,更像是随机的机会型进入。毕竟,单从奥信的投资领域来看,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医疗器械、伺服科技,都具有产业跨度大、差异性明显、无互通性的特征,奥信能否对各个产业都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还是未知数,而打造庞大的产业集群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该人士还对记者指出,“奥信对外更多以单个项目负责人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牵头人,在理念、产品和团队上都很难统一,根本不像一个整体的投资控股集团。”但这并未影响奥信近年来迅猛的圈地投资,记者所接触的多位武汉地产人士都表示,“奥信势头很猛,拿了很多土地,但看不清他们到底想做什么。”“我们此前多在三级城市,或者县域城市发展产业园区,但之后要开始向二级城市和一级城市扩张。”王平曾表示,“奥信要进一步将产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嫁接起来,更深度和广度地推进金融和产业融合。”
“隐形”的龙头
在奥信的“创新产业综合体”模式中,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龙头企业是核心要素。奥信正是通过与相应行业内具有高成长性及有上市前景的企业联合,以赢取与地方政府的谈判资质,继而获取土地和相关政策或配套的支持。
同时,在产业园区的开发过程中,龙头企业实际上成为了产业园区的实际投资、运营及招商主体,而奥信则扮演着产业园区背后的投资方角色。可以说,龙头企业是奥信产业园区的灵魂主导,其必须具备带动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
然而,在挑选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之时,奥信在如何定义龙头企业的相应资质上却给人相当模糊的感觉。
以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例,湖北赣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奥信在该项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扮演的正是这个“龙头”的角色。
公开资料显示,赣商集团是由科奥产业园董事长邹科龙在2011年以6000万元注册资本成立,并登记为以工农商业的投资、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市政工程施工、医药研发、物业管理及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为主要经营范围。
然而记者在查询赣商集团相关资料时却发现该公司仅有科奥产业园这惟一的项目,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资源储备方面都没有展现出足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的实力。
“可能奥信更多看重的是赣商集团背后江西医疗器械行业的丰富资源。”上述接近奥信的人士推测。但从目前难如人意的招商状况来看,这种资源背景与预期暂时不符。
奥信表示,在和龙头的合作基础上,将建立“产业化生产体系”,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物流、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为配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牵引各个企业之间形成链式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构筑企业航母。
“这种以龙头带领产业集群的模式看似完美,但实际上,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盲目随着龙头或者园区的节奏走,连海尔、中兴这些产业巨无霸尚且不能轻易带动产业链集群,何况一些实力平平、毫无产业相关资源的民营企业?”华高莱斯副总经理公衍奎对记者表示。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奥信挑选的龙头企业具有足够实力负责园区的投资、运营及招商等实质性工作,这样的龙头企业其实是具备了独立自主进行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奥信便会失去原本的不可替代性角色,从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地带,这本身就是奥信模式的矛盾所在。
盈利之惑
在产业地产领域,园区盈利通常体现在厂房租售、为入园企业提供的增值性服务及土地溢价增值等方面,然而奥信在这些盈利点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矛盾迹象。
奥信宣称,在选取龙头企业进行园区开发之时,会采取不动产入股及股权投资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因此在园区发展的同时,奥信能够获得相应的厂房租售收益以及投资企业的利益分成收益。
然而在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这个项目中,入园企业数量无几,无论从赣商集团的资金实力还是项目规模都尚未看出能为公司带来实质性收益的端倪。
而面对产业地产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王平表示会采用“以短养长”的策略来应对,即通过短期内出让股权及为园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获得的资金收益来支持长线项目的发展。
实际上,从招商人员向记者透露的信息中得知,尽管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内的住宅配套都已全部建设完毕,但由于目前园区内的职工多以本地人为主,因此园区内的住宅配套尚未有人入住使用。入园企业寥寥无几,根本无从通过股权转让厂房租售、提供增值服务、销售配套设施等方式获得短期的资金回笼。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长期的发展动力何在,确实让人看不清楚。
上述接近奥信的人士表示,“奥信的盈利与一般的产业园区运营商不同,由于是金融担保起家,奥信本身就可以从投资股权、金融担保、基金投资等多个环节赚钱,因此产业园区是否能够成功运营对其盈利并无关键性的影响。”更有市场人士怀疑,担保起家的奥信是否具有通过科奥产业园这种现成的房产抵押与土地抵押来激活自身金融业务,从而扩大自持资本与规模的能力?
无论如何,作为产业地产领域的投资运营商,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投资开发4年以来,仍未有可观的入园企业数量,其自诩的“中国民营资本规模最大的专业园区投资运营公司之一”的专业能力究竟体现在哪里,这个巨大而模糊的问号何时解开,仍然值得拭目以待。
“奥信模式的核心是金融和科技产业相结合,可以无限推广、组合、延伸。”奥信董事长王平对于这种游刃有余的转圜进出表现得异常自信,然而这样一个耀眼无比的神话,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问与推敲?
近日,本报记者亲赴湖北咸宁,试图去探查这个“奥信模式”神话的内里,还原其“创新产业综合体”和“产业链集群发展”的真相。
“空城”疑窦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了不到10分钟,鞋子上就沾满了泥泞的红土。位于咸宁通山经济开发区的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自2009年3月确定签约建设之始已有4年光景,但水泥路仍未铺就,至今人迹罕至,景象一片萧条。
“整个园区已经建设了近75%的物业,但目前招商情况比较困难。”产业园招商中心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尽管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完成一期500亩的开发并开始进入招商阶段,但现在园区内只有两家来自上海、江西的企业入园投产,主要从事医用口罩、手套的生产制造。
科奥产业园定位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是由奥信、赣商投资集团和武汉科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10亿元。尽管当初产业园定下了为当地解决1万~2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年税收近亿元的目标,但从产业园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的完成尚有不小难度。
事实上,王平对于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的投资方向非常看好,他曾公开向媒体表示,医疗器械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在奥信“创新产业综合体”的模式下,“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这种所谓的“创新产业综合体”是指奥信通过联合龙头企业来进行园区的开发和运营管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进而打造产业集群。“一般3~5年就可以打造成熟。”奥信人士对记者表示。
然而在已经打造了4年的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中,不仅找不到产业集群的丝毫迹象,整个园区都是一片萧瑟的“空城”景象。记者曾多次追问有多少有意向入驻的企业,招商人员也只是含糊其辞地回答“有意向的企业还是有的”。
尽管本报希望联系王平本人采访奥信模式和科奥产业园的情况,但奥信方面始终以“王平正在出差”为由,至今未给予记者正面回应。
作为奥信在湖北打造的“创新产业综合体”的主力项目,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所呈现出的面貌不禁令人疑窦丛生。而在记者与一些业内人士的采访中发现,科奥产业园的矛盾状况似乎成为了整个奥信模式的缩影,其所宣扬的产业园区运营理念和实际状况之间充斥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
机会型进入?
奥信的故事是从担保业务开始的。2008年以前,奥信主要从事融资担保、参股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业务,基本没有产业投资和园区开发的经历。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王平主导了公司的数次转型,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进入了产业投资和园区运营,也使得奥信从轻资产运营角色逐渐转变为重资产运营商。
然而,对于王平为什么进入产业地产领域,记者却发现了迥异的两个故事版本。
按照奥信自己的说法,2008年,王平透过公司的金融担保业务接触到畜禽加工类企业,在这个偶然的机会下却发现了畜禽加工业的回报率并不比当时公司的主营业务金融担保回报率低。王平旋即开始对湖北肉鸭行业进行调查了解。在相关调查基础上,王平发现湖北省的肉鸭供应呈现出严重供应不足的缺口,省内80%的肉鸭都是从外地进口。
于是,王平敏锐瞄准商机,当机立断决定进入湖北肉鸭行业,并开始大身手投资开发相关产业园。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开发了奥信畜禽产业园、中国伺服科技产业园、节能减排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及光谷奥源光电子产业园等7个产业集群园区。
然而根据接近奥信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个故事却有着另外一个版本:王平实际上是“机会型”进入到产业地产领域的。
2008年,由于某畜禽公司内部出现合作矛盾,面临合伙人撤资的困境,于是从王平的担保公司借贷。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该畜禽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最终不得不采用债转股的方式偿还债务,王平无奈之下获得了畜禽公司控股权。此时恰好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大的影响,奥信的担保业务深受打击,王平遂借由畜禽公司开始进入实业投资和园区运营领域。
透过畜禽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王平开始尝到甜头:转入实业领域不仅能够使其在金融市场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为资本找到新出路,而且通过产业园区的开发,奥信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同,从以往坐“冷板凳”的角色瞬间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并借此获得大量廉价土地。
由于王平始终未能对本报采访要求有所回应,因此两种版本何者才是真实状况尚无法核实。
随后,奥信打出“创新产业综合体”这面大旗,一边对外宣布“奥信农业将会打造出国际化的鸭业航母”,一边开始积极投资其他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从农产品到电液伺服科技、医疗器械和汽车零件配件等领域。
对于这种五花八门的投资方向,王平曾公开解释,他表示奥信的投资并不会只局限于自身擅长的领域,而是在试图打造“多接口投资模式”,突破产业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这样的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属性打通上中下游产业,实现错位互补发展。”然而武汉本地一位产业地产人士指出,奥信的这种投资逻辑与当初的担保并无区别,属于有一单做一单,更像是随机的机会型进入。毕竟,单从奥信的投资领域来看,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医疗器械、伺服科技,都具有产业跨度大、差异性明显、无互通性的特征,奥信能否对各个产业都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还是未知数,而打造庞大的产业集群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该人士还对记者指出,“奥信对外更多以单个项目负责人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牵头人,在理念、产品和团队上都很难统一,根本不像一个整体的投资控股集团。”但这并未影响奥信近年来迅猛的圈地投资,记者所接触的多位武汉地产人士都表示,“奥信势头很猛,拿了很多土地,但看不清他们到底想做什么。”“我们此前多在三级城市,或者县域城市发展产业园区,但之后要开始向二级城市和一级城市扩张。”王平曾表示,“奥信要进一步将产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嫁接起来,更深度和广度地推进金融和产业融合。”
“隐形”的龙头
在奥信的“创新产业综合体”模式中,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龙头企业是核心要素。奥信正是通过与相应行业内具有高成长性及有上市前景的企业联合,以赢取与地方政府的谈判资质,继而获取土地和相关政策或配套的支持。
同时,在产业园区的开发过程中,龙头企业实际上成为了产业园区的实际投资、运营及招商主体,而奥信则扮演着产业园区背后的投资方角色。可以说,龙头企业是奥信产业园区的灵魂主导,其必须具备带动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
然而,在挑选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之时,奥信在如何定义龙头企业的相应资质上却给人相当模糊的感觉。
以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例,湖北赣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奥信在该项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扮演的正是这个“龙头”的角色。
公开资料显示,赣商集团是由科奥产业园董事长邹科龙在2011年以6000万元注册资本成立,并登记为以工农商业的投资、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市政工程施工、医药研发、物业管理及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为主要经营范围。
然而记者在查询赣商集团相关资料时却发现该公司仅有科奥产业园这惟一的项目,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资源储备方面都没有展现出足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的实力。
“可能奥信更多看重的是赣商集团背后江西医疗器械行业的丰富资源。”上述接近奥信的人士推测。但从目前难如人意的招商状况来看,这种资源背景与预期暂时不符。
奥信表示,在和龙头的合作基础上,将建立“产业化生产体系”,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物流、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为配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牵引各个企业之间形成链式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构筑企业航母。
“这种以龙头带领产业集群的模式看似完美,但实际上,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盲目随着龙头或者园区的节奏走,连海尔、中兴这些产业巨无霸尚且不能轻易带动产业链集群,何况一些实力平平、毫无产业相关资源的民营企业?”华高莱斯副总经理公衍奎对记者表示。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奥信挑选的龙头企业具有足够实力负责园区的投资、运营及招商等实质性工作,这样的龙头企业其实是具备了独立自主进行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奥信便会失去原本的不可替代性角色,从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地带,这本身就是奥信模式的矛盾所在。
盈利之惑
在产业地产领域,园区盈利通常体现在厂房租售、为入园企业提供的增值性服务及土地溢价增值等方面,然而奥信在这些盈利点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矛盾迹象。
奥信宣称,在选取龙头企业进行园区开发之时,会采取不动产入股及股权投资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因此在园区发展的同时,奥信能够获得相应的厂房租售收益以及投资企业的利益分成收益。
然而在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这个项目中,入园企业数量无几,无论从赣商集团的资金实力还是项目规模都尚未看出能为公司带来实质性收益的端倪。
而面对产业地产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王平表示会采用“以短养长”的策略来应对,即通过短期内出让股权及为园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获得的资金收益来支持长线项目的发展。
实际上,从招商人员向记者透露的信息中得知,尽管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内的住宅配套都已全部建设完毕,但由于目前园区内的职工多以本地人为主,因此园区内的住宅配套尚未有人入住使用。入园企业寥寥无几,根本无从通过股权转让厂房租售、提供增值服务、销售配套设施等方式获得短期的资金回笼。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长期的发展动力何在,确实让人看不清楚。
上述接近奥信的人士表示,“奥信的盈利与一般的产业园区运营商不同,由于是金融担保起家,奥信本身就可以从投资股权、金融担保、基金投资等多个环节赚钱,因此产业园区是否能够成功运营对其盈利并无关键性的影响。”更有市场人士怀疑,担保起家的奥信是否具有通过科奥产业园这种现成的房产抵押与土地抵押来激活自身金融业务,从而扩大自持资本与规模的能力?
无论如何,作为产业地产领域的投资运营商,科奥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投资开发4年以来,仍未有可观的入园企业数量,其自诩的“中国民营资本规模最大的专业园区投资运营公司之一”的专业能力究竟体现在哪里,这个巨大而模糊的问号何时解开,仍然值得拭目以待。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9217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北京市住建委不惜一切控房价
下一篇:8年100个综合体车建新的赌局
·期指冲高回落涨0.7% 上演三连阳2013.05.20
·五大机构增持172中小板股 4月来账面浮盈12.41%2013.05.20
·产业资本加速离场 大宗交易激增122.7%2013.05.20
·A股市场资金暂止血 5月证券账户净转入200亿2013.05.20
·增持103亿减持513亿 上市公司股东“套现”忙2013.05.20
·5月市场热点纷呈 45只牛股上演A股最强音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