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VS微信 结局难料的“大象”对抗
微信 2011年1月正式推出,目前用户量突破3亿。
飞信 2007年5月推出,2012年月活跃用户达1亿人。
飞信需解决的难题 1.用户门槛限制 2.固有产品形象 3.跨公司业务融合 4.市场先机被抢占
商报记者 高亮 任忠君 实习生 李文豪
一方有电信运营商大佬重金打造,一方有数量庞大的用户,这场“大象”与“大象”的对抗,结局将会走向何方?
微信收费之争尚未尘埃落定,飞信又开始搅动即时通讯市场。
近日,中国移动启动新的飞信服务商招标,拟投资6.38亿元重构飞信。在传统通话和短信业务被微信大幅蚕食的背景下,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试图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打造飞信升级版,夺回被微信吸引走的用户。
飞信招标公告牵动多方神经
近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招标公告,抛出6.38亿元合同大单,启动新的飞信服务商招标。具体招标项目分为基础服务、无线产品、飞信同窗、公共服务4个部分。
招标工作已于12日开始,按照公告,25日是投标截止日,4个子项目均接受联合体投标,但要求联合投标体的组成不超过两家独立法人企业。尽管中移动广东公司未向外界透露企业报名情况,但从公告的内容来看,最后中标的企业最多将只有8家。
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竞标的除了飞信此前的运营企业神州泰岳外,还包括两个重量级选手——华为和中软国际。
16日,受飞信招标事件影响,神州泰岳开盘后迅速跌停,当天收盘于18.56元,下跌9.99%。昨日,神州泰岳收盘于18.57元。
商报记者查询招标公告还发现,飞信新的发展方向也被公开。除了将继续投入飞信公众平台、飞信同窗(原飞信空间)服务外,中国移动还将推出基于安卓系统的飞信手机桌面和飞信手机ROM(集成多个个性应用软件的手机定制系统)。
也就是说,除了单纯的免费短信工具,中国移动还将试水各大运营商此前鲜有涉足的手机桌面、手机定制系统的开发领域,从原来仅支持文字消息,变为提供实时语音、视频聊天服务。
重金打造利器对抗微信?
中国移动在微信收费之争尚未有定论时重构飞信业务,被业内解读为借飞信对抗微信的信号。
如此解读是基于一组公开数据:腾讯微信业务于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目前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中国移动日前公布,其2012年的净利润为1293亿元,尽管同比增长了2.7%,但增长率实际低于2011年的5.2%;飞信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月活跃用户达1亿人。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而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来最低。
事实上,飞信也曾有过辉煌的成绩。
飞信自2007年5月推出后,仅仅经历了1年左右的试用期,用户量就达到了2068万,远远超过MSN当时在国内1500万左右的用户规模。
对于“借飞信对抗微信”的说法,昨日,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每年都要在飞信业务上投入数亿元,今年招标开出6亿多元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波动。“飞信服务模式与QQ、MSN相似,是移动公司在流量经济时代的一个战略性产品,也拥有自己的特定用户群。此次求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飞信用户自身的体验。”该负责人表示。
腾讯方面对此事怎么看?昨日商报记者致电腾讯联系采访事宜,但截至发稿时对方仍未回复。
电信运营商合作胜算更大
面对微信带来的冲击,开始有新动作的电信运营商并不只是中国移动一家。近日有消息称,中国电信将把通讯工具产品翼聊升级为翼信,并将选择互联网企业网易作为合作伙伴。
“互联网企业有产品资源、运营等优势,和运营商合作,将对微信形成一定的挑战,说不定真能成为一个和微信相抗衡的产品。”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互联网专家刘锋向商报记者表示,但目前运营商在应对微信上仍然各自为政,此前许多通讯工具也互有壁垒,目前微信已经占据庞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运营商合作,胜算也许更大。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即时通信工具层出不穷,飞信只有进行更为彻底的自我改革,适应用户步伐,方能在与其他产品的对抗中争到一席之地。
新闻纵深
飞信对抗微信 需跨过四道坎
面对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微信,飞信能否借助升级取得对抗的胜利?在对抗过程中,又有哪些障碍?昨日,多位互联网专家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飞信要对抗微信,需跨过四道坎。
用户门槛成为最大限制
尽管飞信在电脑上也能安装客户端,可以向非智能手机用户发送信息,但其使用对象一直局限于移动用户。“这一限制长期把体积庞大的电信和联通用户挡在门外。”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互联网专家刘锋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一限制长期以来饱受用户诟病。”互联网分析师谢文告诉商报记者,直到去年,飞信才开放注册壁垒,改变以往只针对移动用户的市场定位,允许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通过注册飞信使用这一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用户门槛一再降低,跟飞信相比,微信的低门槛显然更受用户欢迎。如果飞信不下决心打破之前的门槛限制,很可能意味着,在这样一场对抗中,从一开始就输了。”互联网分析师梁振鹏表示。
固有产品形象难以打破
“飞信的产品形象一直被定义为‘免费短信’。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聊天工具的出现,语音对讲、群聊、图片和签名分享等服务,在用户体验上都明显优于飞信,且服务项目也比较完善。”互联网分析师洪波昨日告诉商报记者,在此情况下,飞信如何打破过去的产品形象,设计出比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更科学的产品,成为对抗中的一大难点。
“中国移动曾于2011年9月28日发布了一款叫飞聊的新产品,在功能设计、产品定位上都跟微信相差甚微。但对用户来说,既然已经有了微信,何必再用飞聊?尽管飞信在打破固有产品形象上走出了第一步,却因为新产品跟微信过于类似,缺乏能吸引用户使用的点,直到现在依然籍籍无名。”梁振鹏坦言。
跨公司业务融合成难点
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招标公告中,飞信产品的开发将被分拆成四个部分进行招标。这意味着,重构后的飞信很可能会出现两家以上的运营方。对于这样一个整体产品而言,跨公司之间的业务融合如何解决、中国移动与运营方之间的利益如何划分、如何平衡和整合各运营方的资源,这些都是一大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自己的业务交给其他运营方,极有可能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造成影响。所以,该不该招标也值得讨论。”洪波说,相比较而言,微信的运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团队在打造,产品推广和升级能快速根据市场反应作出调整,也几乎不存在内部融合问题。从这一点上讲,飞信放开运营方招标,能吸引更多优势力量介入,但在跟微信的对抗过程中未必是好事。
市场先机已被微信抢占
业内人士认为,飞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已经失去市场先机。
“互联网市场瞬息万变。现在我们再来看微信的成功,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30亿元的巨额投入,二是腾讯背后庞大的用户基础,三是快速的反应速度,一进入市场就能快速根据市场反应升级和调整产品。”谢文表示,即便飞信现在也能做到这些,但微信用户量突破3亿的市场地位已经奠定。一旦失去市场先机,除非在产品设计、用户使用等方面作出更具突破的表现,否则很难撼动微信在即时通讯市场的地位。
飞信 2007年5月推出,2012年月活跃用户达1亿人。
飞信需解决的难题 1.用户门槛限制 2.固有产品形象 3.跨公司业务融合 4.市场先机被抢占
商报记者 高亮 任忠君 实习生 李文豪
一方有电信运营商大佬重金打造,一方有数量庞大的用户,这场“大象”与“大象”的对抗,结局将会走向何方?
微信收费之争尚未尘埃落定,飞信又开始搅动即时通讯市场。
近日,中国移动启动新的飞信服务商招标,拟投资6.38亿元重构飞信。在传统通话和短信业务被微信大幅蚕食的背景下,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试图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打造飞信升级版,夺回被微信吸引走的用户。
飞信招标公告牵动多方神经
近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招标公告,抛出6.38亿元合同大单,启动新的飞信服务商招标。具体招标项目分为基础服务、无线产品、飞信同窗、公共服务4个部分。
招标工作已于12日开始,按照公告,25日是投标截止日,4个子项目均接受联合体投标,但要求联合投标体的组成不超过两家独立法人企业。尽管中移动广东公司未向外界透露企业报名情况,但从公告的内容来看,最后中标的企业最多将只有8家。
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竞标的除了飞信此前的运营企业神州泰岳外,还包括两个重量级选手——华为和中软国际。
16日,受飞信招标事件影响,神州泰岳开盘后迅速跌停,当天收盘于18.56元,下跌9.99%。昨日,神州泰岳收盘于18.57元。
商报记者查询招标公告还发现,飞信新的发展方向也被公开。除了将继续投入飞信公众平台、飞信同窗(原飞信空间)服务外,中国移动还将推出基于安卓系统的飞信手机桌面和飞信手机ROM(集成多个个性应用软件的手机定制系统)。
也就是说,除了单纯的免费短信工具,中国移动还将试水各大运营商此前鲜有涉足的手机桌面、手机定制系统的开发领域,从原来仅支持文字消息,变为提供实时语音、视频聊天服务。
重金打造利器对抗微信?
中国移动在微信收费之争尚未有定论时重构飞信业务,被业内解读为借飞信对抗微信的信号。
如此解读是基于一组公开数据:腾讯微信业务于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目前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中国移动日前公布,其2012年的净利润为1293亿元,尽管同比增长了2.7%,但增长率实际低于2011年的5.2%;飞信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月活跃用户达1亿人。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而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来最低。
事实上,飞信也曾有过辉煌的成绩。
飞信自2007年5月推出后,仅仅经历了1年左右的试用期,用户量就达到了2068万,远远超过MSN当时在国内1500万左右的用户规模。
对于“借飞信对抗微信”的说法,昨日,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每年都要在飞信业务上投入数亿元,今年招标开出6亿多元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波动。“飞信服务模式与QQ、MSN相似,是移动公司在流量经济时代的一个战略性产品,也拥有自己的特定用户群。此次求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飞信用户自身的体验。”该负责人表示。
腾讯方面对此事怎么看?昨日商报记者致电腾讯联系采访事宜,但截至发稿时对方仍未回复。
电信运营商合作胜算更大
面对微信带来的冲击,开始有新动作的电信运营商并不只是中国移动一家。近日有消息称,中国电信将把通讯工具产品翼聊升级为翼信,并将选择互联网企业网易作为合作伙伴。
“互联网企业有产品资源、运营等优势,和运营商合作,将对微信形成一定的挑战,说不定真能成为一个和微信相抗衡的产品。”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互联网专家刘锋向商报记者表示,但目前运营商在应对微信上仍然各自为政,此前许多通讯工具也互有壁垒,目前微信已经占据庞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运营商合作,胜算也许更大。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即时通信工具层出不穷,飞信只有进行更为彻底的自我改革,适应用户步伐,方能在与其他产品的对抗中争到一席之地。
新闻纵深
飞信对抗微信 需跨过四道坎
面对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微信,飞信能否借助升级取得对抗的胜利?在对抗过程中,又有哪些障碍?昨日,多位互联网专家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飞信要对抗微信,需跨过四道坎。
用户门槛成为最大限制
尽管飞信在电脑上也能安装客户端,可以向非智能手机用户发送信息,但其使用对象一直局限于移动用户。“这一限制长期把体积庞大的电信和联通用户挡在门外。”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互联网专家刘锋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一限制长期以来饱受用户诟病。”互联网分析师谢文告诉商报记者,直到去年,飞信才开放注册壁垒,改变以往只针对移动用户的市场定位,允许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通过注册飞信使用这一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用户门槛一再降低,跟飞信相比,微信的低门槛显然更受用户欢迎。如果飞信不下决心打破之前的门槛限制,很可能意味着,在这样一场对抗中,从一开始就输了。”互联网分析师梁振鹏表示。
固有产品形象难以打破
“飞信的产品形象一直被定义为‘免费短信’。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聊天工具的出现,语音对讲、群聊、图片和签名分享等服务,在用户体验上都明显优于飞信,且服务项目也比较完善。”互联网分析师洪波昨日告诉商报记者,在此情况下,飞信如何打破过去的产品形象,设计出比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更科学的产品,成为对抗中的一大难点。
“中国移动曾于2011年9月28日发布了一款叫飞聊的新产品,在功能设计、产品定位上都跟微信相差甚微。但对用户来说,既然已经有了微信,何必再用飞聊?尽管飞信在打破固有产品形象上走出了第一步,却因为新产品跟微信过于类似,缺乏能吸引用户使用的点,直到现在依然籍籍无名。”梁振鹏坦言。
跨公司业务融合成难点
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招标公告中,飞信产品的开发将被分拆成四个部分进行招标。这意味着,重构后的飞信很可能会出现两家以上的运营方。对于这样一个整体产品而言,跨公司之间的业务融合如何解决、中国移动与运营方之间的利益如何划分、如何平衡和整合各运营方的资源,这些都是一大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自己的业务交给其他运营方,极有可能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造成影响。所以,该不该招标也值得讨论。”洪波说,相比较而言,微信的运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团队在打造,产品推广和升级能快速根据市场反应作出调整,也几乎不存在内部融合问题。从这一点上讲,飞信放开运营方招标,能吸引更多优势力量介入,但在跟微信的对抗过程中未必是好事。
市场先机已被微信抢占
业内人士认为,飞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已经失去市场先机。
“互联网市场瞬息万变。现在我们再来看微信的成功,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30亿元的巨额投入,二是腾讯背后庞大的用户基础,三是快速的反应速度,一进入市场就能快速根据市场反应升级和调整产品。”谢文表示,即便飞信现在也能做到这些,但微信用户量突破3亿的市场地位已经奠定。一旦失去市场先机,除非在产品设计、用户使用等方面作出更具突破的表现,否则很难撼动微信在即时通讯市场的地位。
标签:飞信微信
上一篇:赫兹战略投资神州租车
下一篇:家禽业受冲击 河南多举措应对疫情
·人民币周四4月18日收盘报价2013.04.18
·短讯美元加元刷新日内低点1.02352013.04.18
·4月18日欧元机构观点汇总欧市2013.04.18
·4月18日加元机构观点汇总欧市2013.04.18
·4月18日英镑机构观点汇总欧市2013.04.18
·4月18日澳元机构观点汇总欧市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