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离家电大省有多远?
自从美菱、荣事达相继“沦陷”后,安徽家电地产品牌、自主品牌在弱化,这种弱化源自企业自身变革意识差,没有与时代发展相机而变,这也与当地政府曾经推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 陈军君 焦丽莎
曾经“热火朝天”的荣事达
荣事达品牌几经周折,最终从美的手中转回合肥荣事达三洋,勾起了诸多“荣事达人”的回忆及反思。
在荣事达“老人”陈绍军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末的荣事达一派 “热火朝天”,因此,他不顾家人反对,从一家国企辞职去了集体企业荣事达,每天早晨6点起床,骑车到公司上班,“一身劲”。
庞亚辉的荣事达记忆是一串数据。1998年下半年庞入职荣事达时,荣事达正处鼎盛期,与海尔、小天鹅并称为“洗衣机三雄”,其时荣事达连续第四年洗衣机产销量全国第一。
沈其宇的回忆是一个画面。时为安徽大学学生会主席的他被挑选进荣事达营销队伍。在京实习时,周末去商场帮忙卖货,当时120升的冰箱,科龙、新飞标价1700-1800元,荣事达是3000多元。一位北方工业大学的老师在卖场转了三趟,已经开了小票,最终还是重新开票,买了荣事达冰箱……
“荣事达,时代潮”,颇具时代印记的广告语以及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道德谱宣言”、“红地毯行动”、“和商宣言”等一系列开行业之先的市场营销活动,无不显示了当年安徽荣事达在家电业的龙头地位。
总结当年的成功,现任浙江艾波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的庞亚辉给出了以下理由:处于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家电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低,有庞大的潜在需求;企业品牌意识强,及时抓住了历史机遇推动品牌建设,引导了市场消费和需求;位居中国中部,在当时交通等尚不发达的时期,区位优势明显;产品选择的市场基础面庞大,从普通单缸到双缸双桶波轮洗衣机起家,再延伸到全自动洗衣机,迎合了市场的基础需求及阶段性提升需求。
然而,随着荣事达与美泰克合资的失败,2002年之后,荣事达经历了易帅、易主,直至2004年被美的收购,2009年美的电器控股的小天鹅收购荣事达洗衣机资产,荣事达沦落家电江湖。
体制局限导致荣事达一路飘零
“不是与美泰克合资失败,不是连续两年亏损,合肥政府也不会出面换下陈荣珍,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2002年7月27日,荣事达创业元老陈荣珍被迫 “退休”,合肥当地人如此评价。
一路回望,了解荣事达的人士将其衰败归结为三点:第一,中美合资公司的战略失误。该合资公司启动冰箱项目,并上马美式搓洗式洗衣机项目,两项目均定位高端,与当时的荣事达品牌定位不符,同时产品不够本土化,副业没做起来,主业却被拖累;第二,2000年的人事大变革,美方全面主导,导致市场业绩急剧下滑。之后,美方积极寻求买主试图脱身。第三,美的收购荣事达后,并没有购买荣事达品牌的所有权,只是利用荣事达的生产线,且充分利用了荣事达的品牌价值,之后启动美的冰箱和洗衣机项目,客观上导致了荣事达品牌边缘化。
在企业战略失误之外,曾经的荣事达人更看到了体制对荣事达后来发展的制约。
当年的一位荣事达高管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荣事达1996年与美国美泰克公司合资谈判时,美方谈判代表怎么也不能理解荣事达的集体所有制,他们问:既然是企业员工所有,为什么每个员工不知道拥有多少?既然每个员工不知道拥有多少财产,又怎么能说是企业员工所有?集体所有制属于企业员工所有,如果有一天员工提出把财产分掉,或者提出退出合资企业怎么办?
1997年荣事达集团曾进行过一次改制,集团全部财产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国有2%(主要是土地),量化个人5%,其余93%属于集体财产。
上述原荣事达高管认为,荣事达1997年的改制存在两个“太少”,一个是量化到个人的总额太少,只有5%,一个是量化到经营者的部分太少,总裁只有8万,副总裁4万,经营者的股权比例不足万分之一,谈不上任何激励和控制,纯属象征性量化。如果当时能够量化更大的比例,如果经营者持有更大的股权,荣事达也许就不会是后来的局面。
2000-2007年,广东家电业发生巨大变化,因为此前TCL、美的完成了MBO改造,所以有了如今的红火,而科龙未及时完成股份制改造,其后的光景与荣事达相似。
“企业经营者解决产权愿望迫切,但政府没跟上。”安徽家电业曾经的辉煌品牌美菱的创业元老张巨声与陈荣珍同样被迫“退休”,两大知名企业创业企业家退出之后,安徽家电业也逐渐远离辉煌,被珠三角及山东半岛的家电企业甩在身后。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后遗症
“出地、出人、给税收优惠,相当于当年的上海租界。”有家电业内人士对安徽打造家电制造基地给出了尖锐评价,“合肥现在不是家电之都,而是加工之都。”
“自从美菱、荣事达相继‘沦陷’后,安徽家电地产品牌、自主品牌在弱化,这种弱化是源自企业自身变革意识差,没有与时代发展相机而变,这也与当地政府曾经推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息息相关。”安徽家电人反思,“安徽家电业在中国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个别品类已经是产能和产量做到最大。比如,除三洋、荣事达、美菱外,海尔、长虹、格力、西门子、康佳、美的等家电品牌都在安徽设有生产基地。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安徽的家电产业板块更多的是生产基地功能,成本优势和产业工人优势明显,产业转移与内迁的承接功能得到了发挥,但整体就安徽家电产业面看,总部功能不明显,某种意义上缺少“灵魂”。
“一个产业,做得再大,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仍然称不上很强,而且存在生产基地跟随成本诱惑再度转移出安徽的风险。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利用这次荣事达品牌‘回归’的契机,多多培养、梳理和扶持。”虽然离开了荣事达、离开了安徽甚至离开了家电业,但诸多老荣事达人依然衷心期待安徽家电业能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陈军君 焦丽莎
曾经“热火朝天”的荣事达
荣事达品牌几经周折,最终从美的手中转回合肥荣事达三洋,勾起了诸多“荣事达人”的回忆及反思。
在荣事达“老人”陈绍军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末的荣事达一派 “热火朝天”,因此,他不顾家人反对,从一家国企辞职去了集体企业荣事达,每天早晨6点起床,骑车到公司上班,“一身劲”。
庞亚辉的荣事达记忆是一串数据。1998年下半年庞入职荣事达时,荣事达正处鼎盛期,与海尔、小天鹅并称为“洗衣机三雄”,其时荣事达连续第四年洗衣机产销量全国第一。
沈其宇的回忆是一个画面。时为安徽大学学生会主席的他被挑选进荣事达营销队伍。在京实习时,周末去商场帮忙卖货,当时120升的冰箱,科龙、新飞标价1700-1800元,荣事达是3000多元。一位北方工业大学的老师在卖场转了三趟,已经开了小票,最终还是重新开票,买了荣事达冰箱……
“荣事达,时代潮”,颇具时代印记的广告语以及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道德谱宣言”、“红地毯行动”、“和商宣言”等一系列开行业之先的市场营销活动,无不显示了当年安徽荣事达在家电业的龙头地位。
总结当年的成功,现任浙江艾波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的庞亚辉给出了以下理由:处于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家电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低,有庞大的潜在需求;企业品牌意识强,及时抓住了历史机遇推动品牌建设,引导了市场消费和需求;位居中国中部,在当时交通等尚不发达的时期,区位优势明显;产品选择的市场基础面庞大,从普通单缸到双缸双桶波轮洗衣机起家,再延伸到全自动洗衣机,迎合了市场的基础需求及阶段性提升需求。
然而,随着荣事达与美泰克合资的失败,2002年之后,荣事达经历了易帅、易主,直至2004年被美的收购,2009年美的电器控股的小天鹅收购荣事达洗衣机资产,荣事达沦落家电江湖。
体制局限导致荣事达一路飘零
“不是与美泰克合资失败,不是连续两年亏损,合肥政府也不会出面换下陈荣珍,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2002年7月27日,荣事达创业元老陈荣珍被迫 “退休”,合肥当地人如此评价。
一路回望,了解荣事达的人士将其衰败归结为三点:第一,中美合资公司的战略失误。该合资公司启动冰箱项目,并上马美式搓洗式洗衣机项目,两项目均定位高端,与当时的荣事达品牌定位不符,同时产品不够本土化,副业没做起来,主业却被拖累;第二,2000年的人事大变革,美方全面主导,导致市场业绩急剧下滑。之后,美方积极寻求买主试图脱身。第三,美的收购荣事达后,并没有购买荣事达品牌的所有权,只是利用荣事达的生产线,且充分利用了荣事达的品牌价值,之后启动美的冰箱和洗衣机项目,客观上导致了荣事达品牌边缘化。
在企业战略失误之外,曾经的荣事达人更看到了体制对荣事达后来发展的制约。
当年的一位荣事达高管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荣事达1996年与美国美泰克公司合资谈判时,美方谈判代表怎么也不能理解荣事达的集体所有制,他们问:既然是企业员工所有,为什么每个员工不知道拥有多少?既然每个员工不知道拥有多少财产,又怎么能说是企业员工所有?集体所有制属于企业员工所有,如果有一天员工提出把财产分掉,或者提出退出合资企业怎么办?
1997年荣事达集团曾进行过一次改制,集团全部财产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国有2%(主要是土地),量化个人5%,其余93%属于集体财产。
上述原荣事达高管认为,荣事达1997年的改制存在两个“太少”,一个是量化到个人的总额太少,只有5%,一个是量化到经营者的部分太少,总裁只有8万,副总裁4万,经营者的股权比例不足万分之一,谈不上任何激励和控制,纯属象征性量化。如果当时能够量化更大的比例,如果经营者持有更大的股权,荣事达也许就不会是后来的局面。
2000-2007年,广东家电业发生巨大变化,因为此前TCL、美的完成了MBO改造,所以有了如今的红火,而科龙未及时完成股份制改造,其后的光景与荣事达相似。
“企业经营者解决产权愿望迫切,但政府没跟上。”安徽家电业曾经的辉煌品牌美菱的创业元老张巨声与陈荣珍同样被迫“退休”,两大知名企业创业企业家退出之后,安徽家电业也逐渐远离辉煌,被珠三角及山东半岛的家电企业甩在身后。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后遗症
“出地、出人、给税收优惠,相当于当年的上海租界。”有家电业内人士对安徽打造家电制造基地给出了尖锐评价,“合肥现在不是家电之都,而是加工之都。”
“自从美菱、荣事达相继‘沦陷’后,安徽家电地产品牌、自主品牌在弱化,这种弱化是源自企业自身变革意识差,没有与时代发展相机而变,这也与当地政府曾经推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息息相关。”安徽家电人反思,“安徽家电业在中国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个别品类已经是产能和产量做到最大。比如,除三洋、荣事达、美菱外,海尔、长虹、格力、西门子、康佳、美的等家电品牌都在安徽设有生产基地。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安徽的家电产业板块更多的是生产基地功能,成本优势和产业工人优势明显,产业转移与内迁的承接功能得到了发挥,但整体就安徽家电产业面看,总部功能不明显,某种意义上缺少“灵魂”。
“一个产业,做得再大,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仍然称不上很强,而且存在生产基地跟随成本诱惑再度转移出安徽的风险。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利用这次荣事达品牌‘回归’的契机,多多培养、梳理和扶持。”虽然离开了荣事达、离开了安徽甚至离开了家电业,但诸多老荣事达人依然衷心期待安徽家电业能做大做强。
标签:家电
上一篇:有色价格暴跌 部分下游行业受益有限
下一篇:戴相龙建议每5年延长退休年龄1岁
·欧债危机拖累国际贸易增长2013.04.16
·东盟与欧盟推动贸易投资合作2013.04.16
·金砖银行行长或用轮值制 第一任可能中国人担任2013.04.16
·纽约黄金反弹70美元 逼近1400美元关2013.04.16
·美日汇价等待冲刺百元大关 仍有望长期上涨2013.04.16
·欧元区3月份通胀率降至1.7%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