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农业问题把农村建成小城镇
——来自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启示
■学者论坛
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必须明白用行政力量推动的圈地、卖地、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持、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是贻害无穷的,中国的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没有了土地会相当危险。农业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内部去解决。中国有9亿多农民,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没有乡土文明。
■李义平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到今天,已经使得城市与乡村,农业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的鸿沟拉大,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难下。重读西奥多·W·舒尔茨的 《改造传统农业》,我们会发现这部发表于1964年的学术专著,说的好像是我们今天的事情。
舒尔茨: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加强对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
1.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舒尔茨所讲的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世世代代凭经验生产,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提升,且相对封闭的农业。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则认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给定的条件下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且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即使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也找不出资源配置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要害在于生产要素是由传统的要素组成,即农业的技术含量没有提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是有效率的贫困。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资源已经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农业劳动力流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2.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例如西欧虽然资源贫瘠,但却以出人预料的速度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印度按土地的灌溉面积大约是日本的3倍,但日本每英亩土地的产量却是印度的8倍。美国农业生产的成功戏剧性地表现为产品过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种减少产量的政府计划。
舒尔茨以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能忽视农业,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农业被忽视,整个经济结构就要失衡。
3.欲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在舒尔茨看来,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包括客体因素,即对土地、种子、机器、耕种方式等的改造;也包括主观因素,即农民对这些客观因素的需求,以及能够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投资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以期用更高层次的技术、设备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他深刻地写道:“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迅速增长的经济基础不在于提倡勤劳和节俭,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生产要素。农业要素的供给者是在农业试验站工作的研究人员。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接受这些要素。然而,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新要素。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4.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舒尔茨认为,有一个广为流行的成见,即把经济增长完全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在政府通过发展计划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许多穷国,这些看法形成了经济政策。于是所有的投资都向城市倾斜,认为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而且可以提供工业发展的劳动力。这样的政策,在遏止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遏止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并且,舒尔茨对压抑地租、压抑农产品的价格等政策也持批评态度。一系列的压抑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效率。在我国,一方面是农业投入要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每遇粮价、菜价上涨,有关部门就出手干预,这种干预在扭曲市场价格的同时,也扭曲了资源配置,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刘易斯与舒尔茨:我们既有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刘易斯,即所谓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黑人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现代部门,主要是市场化的现代工业部门,一元是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是低效的,甚至存在着“零值”,即不做任何贡献的生产要素。封闭而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拥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只要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能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所谓的发展,就是通过发展现代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学者更是把这种靠着廉价劳动力的发展叫做劳动力 “红利”。然而,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1.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
一方面是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另一方面伴随圈地和扩张的则是乡村消失和乡村“自卑”;一方面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公共资源不能共享,重点高校农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
2.城市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20世纪拉美国家片面城市化,迅速转移农业人口进城,使之不仅社会问题甚多,而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而在中国,随着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和大量城市失业人员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社会问题,例如城市贫民、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问题。与此同时,农村也存在着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3.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上升是必然趋势
重视城市,忽视农业,片面追求GDP的结果是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上升是一种趋势。
忽视农业的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是拉大了农业国际间的差距。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约1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
4.忽视农业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农村购买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
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由于忽视农业,抑制了农村的购买力,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外需。
舒尔茨的理论以及来自实践的启示:充分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城市化
仅仅让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公司加农户。
忽视农业,偏袒城市,并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化的实践后果带来了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失衡,使我们不能不回到舒尔茨的思路: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放慢城市化的脚步。
1.没有精壮劳动力的农村是不可能解决农业问题的
美国学者麦克指出,将城市的光芒照耀农村的好处,也许比以不断增加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吸引力诱惑农民进城的好处要大得多。
仅仅让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要用一切发达的技术装备改造农业,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克服以上不足,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把公司作为中介,一头联系着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一头联系着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可以发挥企业家的功能。通过给农民提供市场需求、技术指导、乃至小额资金的帮助,以契约的形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起来,步入市场经济。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效果显著。
2.加强小城镇建设
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很不经济。相当经济的办法是发展大批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切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当最近的城镇在30公里之内,又有良好的道路时,人们将更乐于居住在小城镇,而不喜欢路途遥远的中心城市。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3.不要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干预和压抑
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干预,在扭曲价格的同时也就抑制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可以换一种思路,不是频繁地干预农产品价格,而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给城市中低收入者补贴的办法,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其他问题。
4.还要加强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让所有人公平享受
我国农业欠账太多,要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多年来,农村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地应当反哺农业。
总结以上所论,我们的结论是:必须明白用行政力量推动的圈地、卖地、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持、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是贻害无穷的,中国的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没有了土地会相当危险。农业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内部去解决。中国有9亿多农民,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没有乡土文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论坛
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必须明白用行政力量推动的圈地、卖地、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持、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是贻害无穷的,中国的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没有了土地会相当危险。农业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内部去解决。中国有9亿多农民,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没有乡土文明。
■李义平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到今天,已经使得城市与乡村,农业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的鸿沟拉大,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难下。重读西奥多·W·舒尔茨的 《改造传统农业》,我们会发现这部发表于1964年的学术专著,说的好像是我们今天的事情。
舒尔茨: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加强对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
1.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舒尔茨所讲的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世世代代凭经验生产,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提升,且相对封闭的农业。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则认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给定的条件下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且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即使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也找不出资源配置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要害在于生产要素是由传统的要素组成,即农业的技术含量没有提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是有效率的贫困。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资源已经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农业劳动力流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2.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例如西欧虽然资源贫瘠,但却以出人预料的速度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印度按土地的灌溉面积大约是日本的3倍,但日本每英亩土地的产量却是印度的8倍。美国农业生产的成功戏剧性地表现为产品过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种减少产量的政府计划。
舒尔茨以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能忽视农业,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农业被忽视,整个经济结构就要失衡。
3.欲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在舒尔茨看来,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包括客体因素,即对土地、种子、机器、耕种方式等的改造;也包括主观因素,即农民对这些客观因素的需求,以及能够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投资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以期用更高层次的技术、设备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他深刻地写道:“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迅速增长的经济基础不在于提倡勤劳和节俭,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生产要素。农业要素的供给者是在农业试验站工作的研究人员。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接受这些要素。然而,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新要素。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4.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舒尔茨认为,有一个广为流行的成见,即把经济增长完全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在政府通过发展计划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许多穷国,这些看法形成了经济政策。于是所有的投资都向城市倾斜,认为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而且可以提供工业发展的劳动力。这样的政策,在遏止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遏止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并且,舒尔茨对压抑地租、压抑农产品的价格等政策也持批评态度。一系列的压抑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效率。在我国,一方面是农业投入要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每遇粮价、菜价上涨,有关部门就出手干预,这种干预在扭曲市场价格的同时,也扭曲了资源配置,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刘易斯与舒尔茨:我们既有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刘易斯,即所谓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黑人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现代部门,主要是市场化的现代工业部门,一元是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是低效的,甚至存在着“零值”,即不做任何贡献的生产要素。封闭而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拥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只要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能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所谓的发展,就是通过发展现代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学者更是把这种靠着廉价劳动力的发展叫做劳动力 “红利”。然而,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1.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
一方面是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另一方面伴随圈地和扩张的则是乡村消失和乡村“自卑”;一方面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公共资源不能共享,重点高校农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
2.城市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20世纪拉美国家片面城市化,迅速转移农业人口进城,使之不仅社会问题甚多,而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而在中国,随着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和大量城市失业人员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社会问题,例如城市贫民、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问题。与此同时,农村也存在着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3.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上升是必然趋势
重视城市,忽视农业,片面追求GDP的结果是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上升是一种趋势。
忽视农业的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是拉大了农业国际间的差距。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约1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
4.忽视农业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农村购买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
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由于忽视农业,抑制了农村的购买力,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外需。
舒尔茨的理论以及来自实践的启示:充分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城市化
仅仅让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公司加农户。
忽视农业,偏袒城市,并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化的实践后果带来了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失衡,使我们不能不回到舒尔茨的思路: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放慢城市化的脚步。
1.没有精壮劳动力的农村是不可能解决农业问题的
美国学者麦克指出,将城市的光芒照耀农村的好处,也许比以不断增加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吸引力诱惑农民进城的好处要大得多。
仅仅让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要用一切发达的技术装备改造农业,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克服以上不足,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把公司作为中介,一头联系着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一头联系着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可以发挥企业家的功能。通过给农民提供市场需求、技术指导、乃至小额资金的帮助,以契约的形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起来,步入市场经济。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效果显著。
2.加强小城镇建设
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很不经济。相当经济的办法是发展大批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切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当最近的城镇在30公里之内,又有良好的道路时,人们将更乐于居住在小城镇,而不喜欢路途遥远的中心城市。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3.不要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干预和压抑
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干预,在扭曲价格的同时也就抑制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可以换一种思路,不是频繁地干预农产品价格,而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给城市中低收入者补贴的办法,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其他问题。
4.还要加强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让所有人公平享受
我国农业欠账太多,要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多年来,农村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地应当反哺农业。
总结以上所论,我们的结论是:必须明白用行政力量推动的圈地、卖地、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持、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是贻害无穷的,中国的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没有了土地会相当危险。农业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内部去解决。中国有9亿多农民,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没有乡土文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农业农村
上一篇:桂林绘制国际旅游胜地蓝图
下一篇: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获南京住房公积金归集业务承办资格
·交通运输板块4月投资策略荐股2013.03.29
·农林牧渔布局养殖良机将现 关注2只股2013.03.29
·3月29日机构最新评级个股2013.03.29
·收评沪指涨0.01% 3月挫5.45%创8个月跌幅新高2013.03.29
·下周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3月29日2013.03.29
·股指期货全线收跌 主力合约跌0.73%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