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能源改革渐入“深水区”

发布时间:2013-2-19 13:34:00 来源:上海金融报 【字体: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能源”一直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加速度”跃升,对能源的渴求更令社会、企业格外焦虑。进入2013年,一场大范围的雾霾引起人们对国内现行能源发展及改革的反思,而政府、学界也将关注点聚焦于此,诸如《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等规划、报告纷纷出台。与此同时,发端于美国的页岩气、油革命也在逐步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内忧外患下,中国未来的能源供给该如何完善,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又该如何进一步推进

  “石油危机”步步逼近

  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给国人在物质上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家庭购买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种类日渐丰富,而这一切都以消耗更多的能源为代价。

  2月4日,国家发改委披露最新数据,2012年我国生产原油20748万吨,同比增长1.9%;进口原油27109万吨,同比增长7.3%;原油对外依存度56.4%。与往年同期相比,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创下历史新高。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56.4%的对外依存度对中国来说已经十分危险了。“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但中国已突破50%的‘安全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比较不安全了。”

  据了解,原油进口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警示标志之一,其具体的计算方式为,原油净进口量除以原油消费量。根据国际惯例,当一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将大幅提升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已大大增加。

  上述人士表示,我国自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由1993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7%,其后每年都以2-3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直至突破50%的警戒线,并一路攀升至去年的新高56.4%。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石油来源大多是一些政治上不稳定的地区,中国对这些地区缺乏控制能力。中东、北非产油区发生的动荡,已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些地区的石油供需基础遭到破坏,中国的石油危机就会发生。

  事实上,学界对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能源危机,已感到忧心忡忡。1月4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报告(下称《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是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最大利益相关者之一。“近年来,中国进口需求逐年增长。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1/3,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净进口国。中国一次能源全面进口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风险加大。”

  从根本上说,中国对石油的极度渴求与近几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据发改委统计,2012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7664万吨,同比增长5.2%;但是汽油、煤油消费增速明显高于柴油消费增速,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成品油消费结构正逐步变化。比如说,2012年全年国内消耗汽油8684万吨、煤油2095万吨、柴油169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2%、14%、1.5%。分析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受家庭轿车逐步普及、航空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汽油和航空煤油消费增长迅速。

  据了解,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据2012年《BP能源统计》,尽管美国的石油消费是中国的近2倍,中国新增石油消费需求全球排名第一。

  一方面是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自身生产能力的下降。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国内主力油田设备老化、资源开采难度和成本加大的影响,原油产量较难实现大幅提升,石油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至少5年内仍会继续攀升。除此之外,面对这种不断增高的依存度,中国的能源储备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

  据了解,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可以供使用150天,日本则多达200天,相比之下,中国却只能满足约1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一旦国际石油链条发生重大危机,供应中断,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非常脆弱。

  消费结构亟待调整

  能源正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经济腾飞的不确定因素。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除了石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供给在中国都存在较大缺口。

  面对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中国能源消费,除了不断持续增加海外供应渠道,确保能源顺利输入中国,如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更合理、节约的使用能源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今年1月开始出现的“雾霾围城”景象令人们的担忧情绪达到顶点。

  2月17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北京清晨迎来大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空气质量为中度或重度污染。除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也相继发布雾霾预警。

  而在此前一个月,中国多地就曾长时间被厚重的雾霾所笼罩,东北三省,新疆,华北平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以及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等中部省份,均未逃脱雾霾的侵袭。北京甚至出现过某一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定安全水平的30倍,被网友戏称为“空气末日”。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阶段性研究结果。在这份针对1月中旬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报告对此提出了“危险”的警示。专家特别指出,该物质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那次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中科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王跃思表示,这类含氮有机化合物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对人体的肺部和心脏的损伤都很厉害,但是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能够得出这类物质对于人体危害的定量关系,“我们的担心是,当我们知道它的危害程度时,为时已晚。”

  在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时,除了归咎中国炼油水平不高之外,汽车尾气排放量过高、煤炭消耗量过多,成为“众矢之的”。

  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2011年消耗了近一半的世界煤炭年产量,主要通过工业污染排放体现。2012年,国内煤炭消耗约为40亿吨。燃煤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排放,使得其成为PM2.5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煤炭占据我国能源消费“大头”不是一件好事。林伯强表示,在我国煤炭消费中,发电用煤占了消耗总量的50%左右。“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电力装机占比最大的仍然是火电,约占到78%。但是由于目前火电厂的脱硫水平很高,这一部分造成的污染较小。而剩下煤炭很多都是直接燃烧了,包括炼钢、建材和化工等,这部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

  林伯强说,中国的环境污染某种程度上仍在积累过程中,只有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雾霾天气。“中国能源消费的变革应该在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如发展天然气等更清洁的能源,替代对煤炭资源的消耗。通过设立强制性工业排放标准和建筑标准,采用排放少的天然气提供冬季供暖,直接减少煤炭消耗。提高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发展水电、分布式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对此,卓创能源分析师高健也认为,要化解目前的能源危机,不仅要积极布局海外能源基地,更重要的是国内要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建设,如推广天然气以及新能源的应用等。

  1月23日,国务院颁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要求日益严格的环保,越来越挤压化石能源的发展空间,煤炭尤甚。明确提出“2015年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面对中国的能源困境,只有从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投入产出率、改变价值分配格局等方面下功夫,通过绿色创新的环保之路、科学发展的高效之路走出能源困境。“环保之路,重点在于调整能源发展结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目前世界还没有低碳发展的现成模式,所以低碳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科技的革命,需要全球长期持续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改变现有资本增值方式、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等。”

  据了解,上世纪中期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上世纪末进入石油天然气时代。法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能源消费战略,从以石油消费为主,转变为一次能源消费中核能占39%、天然气占14.7%、水电占5.6%、石油占35.8%、煤炭占4.7%的多元化、清洁能源为主的优质能源结构。英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8%,成为该国第一大能源。“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消费模式,能源消费增长应该满足我国人民生活合理用能和生产的高效用能需求,要逐步降低生产用能比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进步,开创有中国特色、相对简朴的、面对大众的能源消费模式。”周大地表示。

  页岩气、油资源开采滞后

  在化解能源危机上,新型采集能源技术的出现正越来越明显地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以及消费,中国如何赶上并引领这一趋势,正成为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而这种趋势目前显然已经不容忽视。

  自去年以来,一场页岩气、油革命正以美国为中心波及全球,从欧洲到南美、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都渐渐卷入其中,并给世界能源市场带来深刻影响。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美国历时百年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页岩气开发,最近十余年突然掀起能源市场的革命。1997年,Mitchell能源公司在

  Barnett盆地页岩带作业中首次使用水力压裂技术,由此拉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序幕。2003年,水平井技术的应用使美国页岩气的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统计显示,2005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仅196亿立方米,随后6年则呈爆发式增长。2006年为283亿立方米,2010年为1387亿立方米,2011年为172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高达43.1%。

  页岩气革命使美国由一个天然气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2009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去年8月6日,美国纽交所天然气9月期货合约价为2.91美元/百万英热。此前的4月份,这一价格最低到了1.9美元/百万英热,较这一轮最高价格2008年7月创下的13.21美元下降86%。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跌至10年来的低点。

  由于天然气主要用于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城市燃料和天然气汽车等领域,美国页岩气产量爆发式增长带来价格骤降后,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是煤电行业。2011-2015年美国新规划的电厂中,以煤炭为燃料的占比分别为19.03%、18.31%、2.42%、6.28%和0.49%,而天然气为燃料的电厂在2011-2015年的规划中平均占比为54%。去年,8月3日,美国能源部称美国将陆续淘汰大量燃煤机组,未来4年将停止使用2700万千瓦燃煤电厂。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坚定了大幅淘汰落后煤电机组的决心。

  页岩气的技术不仅给美国带来“物美价廉”的天然气,同时,也带来了同样繁荣的石油资源。据了解,开采页岩油与开采页岩气的技术基本一样,技术上不存在瓶颈。页岩油生产所需的技术主要为水平井与水力压裂,而这种技术正是在页岩气革命后逐渐应用到页岩油的开采上。

  统计显示,2012年年初至今,美国国内石油生产年同比增长接近100万桶/天,增速远超其他国家。如果不计算欧佩克成员国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过去三年全球石油产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美国。

  业内专家表示,2012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正在加速降低美国原油对外依赖程度。

  实际上,页岩油、气资源并非美国独有,中国才是全球页岩气储量最大的国家。跟据美国遥感报告显示,中国的页岩气储量能够供世界人口使用300年以上,而此前四川省政府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目前,勘测到的页岩气储量能够满足我国人口使用200年以上。

  然而,同样的资源却并未在国内引起开发热潮,对此业界一直呼吁政府尽快出台政策,扶持新技术能源的开发。业内人士指出,页岩气开采和致密油(tightoil)革命之所以会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生是由于开放的市场、强有力的政府政策、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和市场价格带来的激励机制。而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传统油气开采管理体系相对健全,油气资源监管主要靠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压力较小,“但是页岩气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许多企业将进入页岩气开发领域,现行的油气管理监管制度将难以应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副主任张抗认为,中国页岩气产业化尚需时日。这是由我国页岩气勘探状况、开发政策、开采技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据了解,2015年以前,我国页岩气将以勘探工作为主,大规模开发难以启动。目前,第一次和第二次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的相关区块进入钻井阶段。而根据探矿权合同,首批中标的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公司将于2014年7月份完成两个区块4237平方公里的勘探任务,同时中石油6567平方公里的页岩气试验区块初期勘探也将结束。

  从美国经验来看,其页岩气大开发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能源意外获利法》,对页岩气开发实施长达15年的优惠政策,各州政府都实施了相应的五项税收优惠,甚至有些州对页岩气的开发不征生产税。而我国页岩气扶持政策正在制订当中,短期内无法明确。此外,页岩气资源分布中,有66%的页岩气区块在中石油、中石化油气矿业权区域内。这些需要国土资源部与中石油、中石化和地方政策协调。

  市场化改革是主基调

  对于国内能源市场的窘境,多数行业人士都指出,当务之急是,政府需理顺能源定价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市场来决定,而非政府指导。这一诉求已被中央接受。在《规划》中,“市场化”正成为成能源改革的主基调。

  《规划》指出,未来国内需深化油气价格改革。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在总结广东、广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建立上下游价格合理传导机制。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页岩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而在多重改革策略中,成品油定价机制被视为“风向标”。

  节后第一周,国内成品油即将迎来首涨。多家分析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超过4%,已经符合上调成品油价格条件。新华社资深经济分析师付少华认为,按照目前国际油价趋势,预计本周二三地变化率将过4%,发改委有可能在周二晚或周三上调成品油价格,调价幅度在250-300元/吨之间。

  分析机构金银岛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15日三地(辛塔、迪拜、布伦特DTD)原油当日均价每桶115.533美元,近22日均价每桶113.030美元,较11月14日基准价上涨4.29%。随着调价窗口打开,成品油价格将迎来2013年首次调涨。

  卓创资讯分析师胡慧春认为,虽然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超过4%,但受春运影响,以及元宵佳节将至,卓创预计本轮成品油价格上调或延迟几日;由于本轮调价周期较长,截至目前已是第65个工作日,故推迟时间不会太长。

  据卓创资讯测算,此次价格上调的幅度约在350-400元/吨,折合93柴油上调0.30-0.34元/升。受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预期的影响,全国各地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营销售单位都已开始上调成品油销售价格,幅度约在50-200元/吨不等,个别地区甚至限量销售柴油。

  胡慧春认为,2013年随着国家加大能源机制改革的力度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加强落实,成品油定价机制今年将逐步理顺,新的改革方案有望推出。也有行业人士表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排除随此次油价上调一同推出的可能。“目前来看,改革的方向似乎是确定的,那就是‘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从而进一步推进定价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将目前的“±4%缩小至“±3%”,或者在原油上涨和下调时分别采用不同的变化率,还是将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4天或者10天,都将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原油价格的走向。

  此外,作为市场化的另一大焦点,如何吸引投资也是决定中国能源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表示,从宏观层面看,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投资———只有好的制度与政策安排才能引来投资。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能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2012年8月,受伊朗不稳定局势与投资环境恶化等影响,中石油从伊朗南帕尔斯气田撤离。反观同样拥有南帕尔斯海上气田所有权的卡塔尔,却在过去10年间持续地在这块气田中开采天然气。陈卫东以此为例指出,“在卡塔尔不断获利的同时,包括法国、英国等在内的投资方却纷纷从伊朗撤出。可见,没有好的能源制度与投资环境,即使拥有充沛的资源也难以将之充分利用。”

  然而,这一发展方向势必与目前具有一定程度垄断性的能源竞争格局形成冲突。陈卫东认为,垄断体制导致能源投资成本的高企以及投资的不灵活。如中国的煤层气储量非常丰富,但却一直没有发展成规模,归根结底都是垄断造成的。这种排他性的制度,导致资金很难进入。

  有分析人士指出,改革中国现有的能源管理体制,尤其是放开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能源领域内的诸多不合理限制,是中国能源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高度依赖由政府控制的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相反,大量有意进行国内外石油投资的中国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却迟迟无法顺利“入场”。“‘中’字头国企凭借多年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政策、渠道等各方面优势,将很难放下身段与民资企业公平竞争。未来能源体制的改革势必会遭到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阻挠,诸多措施能否实施还有待观察。若相关部门改革力度不足、惩罚机制不完备,能源体制改革之路将分外艰难。”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