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大变局
从油荒到过剩,炼油格局瞬间逆势。钢铁化乱象隐患数年前即已种下,国营大厂与民营地炼,彼此博弈间又该如何应对这一萧条长季?
近几年各地经常上演的油荒戏码似乎还没谢幕,国内的炼油形势就已经调转船头,陷入到过剩的境地。
今年两会期间,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抛出“炼油钢铁化”的观点,他称:“中国的炼油能力已经过剩,马上就严重过剩了,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钢铁行业。”
傅成玉的观点将一个庞大产业的臃肿现状揭露出来。事实上,按照各大油企的计划,这两年将是新建或改扩建炼厂投产的最高峰,但是今年伊始,疯狂建设的炼厂却突然踩了刹车,中石油旗下多个炼厂将延期投产,中石化一些曾计划建设的炼厂也迟迟没有开工,还有近20个曾经有规划却尚无开工时间表的炼厂,其前途更显未卜。
今年或许将是国内炼油行业的转折年,成品油市场可能将彻底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中石化在下游加油站领域引入社会资本也可以说与这个大背景息息相关。炼油行业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该领域的格局如若发生彻底的逆转,将对整个行业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其实,在2009年前后业内人士就对炼油行业可能的过剩做出了预测,当时也有炼厂的建设出现延期。不过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鼓励投资,央企和民企又继续争相增加炼油产能,而且当时看来,炼油产能过剩并不十分严重。因此,从2009年至今,全国的炼油产能继续“大跃进”。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过去十年,中国的炼油总产能实现了翻一番多,这在全球各国的石化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过去十年,过去四年,中国的炼油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未来,过剩的产能将如何消化?
过剩潮袭来
2008年以前,新加坡、韩国等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成品油出口市场;2010年后,中国炼厂实现成品油净出口;如今,中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口已经威胁到了当地炼厂的市场。
这一变化的出现与中国国内炼厂快速上产密切相关。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一次炼油产能已经从2003年的3.02亿吨/年达到6.93亿吨/年,年平均增长率在8.68%。也就是说,炼油产能十年翻了一番多。
这些新增的产能一半左右其实都没有被消化。2013年,国内成品油需求量2.86亿吨,以国内炼厂平均开工率80%推算,2013年国内需要的炼油产能在5.21亿吨左右,那么,过剩的产能达到了1.72亿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过剩的产能总量比整个民营炼厂的总产能还高。截至2013年年底,民营炼厂的产能为1.1亿吨左右。
产能过剩必定导致开工率不足。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国营炼厂一次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76%;山东地炼一次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40%。
在开工率多年偏低的情况下,国内的成品油市场过剩的现象仍然在近十年来越来越严重。2003年我国的成品油供应过剩仅在50万吨左右,到2013年,我国的成品油产量约2.96亿吨,而消费量在2.86亿吨左右,供应过剩达到1000万吨,十年间的供应过剩增长率达到35%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品油中的主要产品——柴油的需求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苗头。普氏能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柴油需求从去年开始下降,同比减少了0.6%。另一方面,需求大省广东的柴油需求预期也会下降。
广东省石油燃气协会新闻发言人范小平预计,根据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2014年广东的柴油需求会进一步下降。
其实,早在2009年就有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对炼油过剩提出预警,但是,央企巨大的规划和民企倔强求强的雄心战胜了理智的规划。从2009年至今,两大石油巨头旗下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扩能改造工程、彭州炼化一体化项目、茂名石化扩建工程、天津石化扩建工程、独山子石化新建工程等等多个新增炼油产能的项目开建或投运。
到如今,如果算上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待建或正在建设的炼油项目,央企在全国共有30多个项目,民营企业也有10多个计划建设的项目。这40多个项目的总产能超过3亿吨,比现在每年全国消费的成品油总量还多。一旦这些项目全部开建直至投产,我国的炼油产能过剩的情况就更是难以想象。
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对《能源》记者分析说,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炼油产能规划存在缺陷导致的。
“地方炼厂为了逃避被淘汰的厄运,一直在努力扩建;同时国营炼厂则宣称为了进行油品升级,提高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地对炼厂改扩建。”陈晴说,“结果,相应的落后产能并未得到及时的淘汰,反而逾扩逾大,产能扩建更加无序。”
央企主动喊停
作为炼油行业的两大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自然也感受到了汹涌的过剩潮,并且已经主动叫停了一些项目。
多方消息显示,目前中石油旗下确定推迟投产或者有推迟投产迹象的炼厂有三家:云南省昆明炼厂比原计划推迟两年投产;广东省揭阳市的合资炼油厂原计划2013年投产,现在已推迟到2017年投产;位于任丘的华北炼厂的扩建推迟一年至2015年投产。
昆明炼厂和揭阳炼厂都是中石油和外资炼厂有合作协议的超大型炼厂,其中昆明炼厂涉及沙特阿美公司等多国石油公司,拟建设规模达1000万吨/年;揭阳炼厂则由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炼油总规模拟2000万吨/年。
曾在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工作过的一位员工对《能源》记者说,其实沙特阿美管理层早就预期昆明炼厂会延期投产,该炼厂在开始筹建时就进展不顺利。不过,对于沙特阿美公司来说,该炼厂即使不投产,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毕竟要以经济回报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中石油和卡塔尔石油公司、壳牌集团联手在浙江台州打造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从2008年确定以来,至今仍然没有开工的消息。该炼厂规划的炼油能力高达2000万吨/年,如果顺利建成,将是国内合资炼厂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
《能源》记者3月中旬致电壳牌公司了解台州炼化项目情况时被告知,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仍在进行中。至于何时有进展,该公司则拒绝透露。
对于炼厂延期建设的举措,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副所长戴家权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成品油需求也出现放缓,在此情况下调整炼厂的投建规划是正常合理的行为。一些已经开建的炼厂迟早会投产,而一些尚处于非常前期阶段的炼厂未来是否开建,则不好说。
比起中石油来,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占其整体收入的比重更大,他们对炼油过剩的现象似乎显得更加忧虑。
傅成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忧虑地表示,2013年全国炼油能力利用率为67%。相比之下,钢铁虽过剩,其能力利用率仍有72%-75%。今天的钢铁就是明天的炼油。按照现在已经在建的炼油厂计算,到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可以达到7.4亿吨,2020年将达到9.1亿吨,但平均开工率才67%。
目前看起来,中石化旗下炼厂的新建以及改扩建计划也有所放缓。比如,中石化曾经规划的曹妃甸大炼油项目拟建1000万吨/年产能,本计划2013年动工,2015年投产,目前尚未动工;还有其连云港炼油项目,本筹建1300万吨/年炼厂,计划2013年开建,目前也尚未动工。
中石化位于华东地区的某炼厂内部人士对《能源》记者分析说,除了全国炼油产能过剩这一因素,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也是炼厂延期建设的重要原因,预计未来中石化再新建大型炼厂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更可能的方案是在原有炼厂的基础上改扩建。
“而且现在化工产品行情非常不好,炼厂基本都是一体化的项目,只要是新的炼油项目投产,化工产品肯定是要大幅亏损的。一投产就亏损,谁还愿意投产?”该人士说。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两大石油央企主动叫停炼厂大跃进的行为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普氏能源资讯石油新闻资深撰稿人宋燕玲说,中国国内炼油产能扩大的趋势、速度有所减缓,这也是与国内需求的状况相匹配的。实际上这也表明,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除了要履行确保国内供应充足的职责之外,还有商业上的考虑。
地炼或首当其冲
在产能过剩的大潮涨起之际,两大石油央企只要调整一下方向,大船还是比较稳当的;而这些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地方民营炼厂,可能稍不留神,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山东一家民营炼厂的负责人对《能源》记者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的3月份,该公司的油品销量大概减少了30%,工厂基于市场需求和原材料的供给,进行选择性开工。
尽管地方炼厂已经感受到了市场行情变差日子不好过,但国营炼厂仍然认为,地炼还应该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多位接受《能源》记者采访的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人士均认为,全国炼油产能过剩的情况主要都是由地方炼厂造成的,有的地方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对地炼的改扩建默许、纵容,使得地炼发展到如今严重过剩的境地。
除了地方政府的保护,相关监管部门此前对于淘汰不达标的小炼厂,一直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在炼油过剩的大潮汹涌澎湃之际,相关监管部门似乎也将开始准备着手重点整治地方炼厂。
据接近工信部人士透露,工信部相关部门正在摸底了解山东地炼的具体情况,未来或许将开始严格执行淘汰小炼厂的法规。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在2009年10月份提出,将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2011年5月份,相关文件再次提出,在2013年底前淘汰2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炼油装置。
地方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了。2014年1月9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决定,不再核准新建炼油产能,并力争用5年时间,有效化解炼油行业的过剩产能。
山东是民营炼厂最主要的阵地。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13年底,200万吨以下的山东地炼还有33家,占到总地炼数量的59%。200万吨以下的炼厂是属于将要被淘汰的对象。2013年山东地炼的原料缺口达到4945.21万吨,占总需求量的近53%。
也就是说,如果严格执行淘汰的标准,山东将有一大半的民营炼厂将被关闭。还有一个因素——油品升级,可能加快地炼被淘汰的步伐。
“从现在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地炼都难以达到未来的油品升级标准,如果到了国四、国五标准全面推行的时候他们还不能升级油品质量,他们就只能被淘汰。”戴家权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而未来对油品质量的监管可能会更严,不达标的成品油就必须退出市场,到时候地炼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在山东地炼的重镇东营,民营炼厂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当地的民营炼厂为了应对产能过剩,避免被淘汰的命运,都在纷纷寻找自救的出路。
东营市政府一位人士对《能源》记者介绍说,为了达到油品的升级目标,东营一些大的地炼企业最近几年花费了至少十几亿元购买国外的技术,因为国内可用的技术水平要么不过关,要么成本太高。此外,很多地炼企业开始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生产和加工一些比如橡胶轮胎、树脂丙烯等产品。
上述人士也认为,如果现在再在某些地方规划千万吨级的炼油,那么全国炼油行业就真的会十分过剩了。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产能,就会更有经济性。
未来格局猜想
如果曾经有过规划、叫得出名字的炼油项目未来全部开建直至投产,我国炼油行业的格局必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未来的格局究竟如何,业内人士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乐观派认为,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的现象只是阶段性的,未来过剩的情况仍将处于可控范围;而悲观派则认为,按照目前形势发展下去,过剩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到底那些待建的炼厂未来有多大的可能会投建呢?不少业内人士的态度都比较保守。宋燕玲分析说,未来启动新的炼油项目时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从供需的角度来看,而且也是因为炼厂现在更加注重从它们的资产中获得价值,同时也面临着如污染、民事诉讼或当地社会反对等其它外界因素的挑战。
某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则一针见血地说:“所谓待建的二、三十个炼厂中,预计有一多半连前期的可研报告都没做完,这些产能几乎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了。”
该人士表示,只要严格执行淘汰200万吨以下小炼厂的规定,我国的炼油行业就不存在过剩;但是如果小炼厂继续大行其道,并且政府再次推出以投资拉动经济政策的话,炼油行业的全面过剩或将成为现实。(这一观点显然与地方炼厂立场大相径庭,下文有详述)
前述中石化华东炼厂内部人士也认为,国内炼油过剩的情况仍然可控。该人士说,中石化对炼厂的生产实行的是精细化管理,都是按需生产,也会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计划。如果成品油需求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中石化再次新建超大型炼厂的可能性很小了,中石油的情况应该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占炼油行业主导地位的两大央企只要对产能进行控制,严重过剩的现象应该就不会出现。
不过,仍有业内人士对全国炼油行业过剩的前景并不乐观。卓创资讯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19年,中国炼油产能过剩的规模增至近3亿吨。
一旦出现严重过剩,国内炼厂恐怕就必须要走内销转出口的道路了。去年,中石化就将过剩的柴油出口到了周边市场。2013年年初和年底,中石化两次大规模向东南亚市场出口柴油,总量在百万吨上下。
对于中国国内成品油的出口形势,宋燕玲分析说,现下中国是否会成为成品油出口大国的定论还为时过早。在过去的两年间,似乎有趋势表明柴油等产品出口在增加,但并不能确切地说中国在未来的几年会成为出口大国,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的需求状况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本刊记者武魏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6258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炼油大变局炼油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p5w.netjsjquery-1.9.1.js charset=utf-8
上一篇:市场化是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关键
下一篇:解密“华龙一号”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