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茅台镇小酒厂成片停产 窖池甩租成风

发布时间:2014-3-24 9:06:00 来源:重庆商报 浏览: 【字体:

  茅台镇小酒厂成片停产 窖池甩租成风茅台镇窖池茅台集团

  贵州茅台镇,街头遍布的大小酒厂销售店铺,如今风光难再。 CFP图

  茅台镇小酒厂成片停产 窖池甩租成风茅台镇窖池茅台集团

  茅台专卖店内,柜台上打出了醒目的降价广告。 CFP图

  茅台镇小酒厂成片停产 窖池甩租成风茅台镇窖池茅台集团

  工人在查看酒坛里窖藏的白酒。新华社图

  商报记者 李阳

  贵州仁怀报道

  赤水河是茅台镇多家白酒企业的酿酒水源,如今,她能哺育的酒厂越来越少。

  以茅台镇为代表的仁怀有着“中国酒都”的美誉,然而,在这一波高端消费下挫的大背景下,其白酒产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停产寒流。酒,卖不出去,成为酒都阵阵酒香中暗藏的声声叹息。

  “两年前买酒的是用罐车来装,现在是用小酒桶。”说起自己的酒生意,茅台镇上的小酒厂老板刘奇(化名)昨日告诉商报记者,酒厂已经半年没“冒烟”了,现在卖的还是去年的陈酒。刘奇的境况并非孤例。更有当地不少酒行内人说,茅台镇上有一半酒厂关门了,不少酒老板正在圈内放风,欲将窖池出租,尽管年租金从两年前的两万以上一口掉价到现在的七八千,仍鲜有人问津。

  个案:酒窖半年不冒烟

  赤水河北边,是连片的中小型酒厂和烤酒作坊,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些普通居民家门口竖着高高的不锈钢酒灌。酒厂老板李天富的酒厂就在其中,但3月22日下午,商报记者到来时,其厂门紧闭,无一人酿酒,在他的酒门市里,也只有他一人在听着很重的音乐小憩。

  比刘奇情况更坏的是,李天富的酒厂开业才8个月就没了生意。回顾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李天富连连感叹,“入行太晚,错过了机会”。他的酒厂是在2012年初投产,当时正是茅台镇上白酒产业意气风发之时,“卖基酒都可以卖到30多元一斤”。

  “一口气投了100多万元,挖了8个窖池。”如果一切照当时的势头,他将在一年内依靠这8个窖池完全收回成本。然而他没想到,酒厂刚投产不久的2012年末,塑化剂、限酒令等各种利空因素来袭,白酒行业开始进入寒冬。

  和刘奇的经历一样的是,他的客户从最初的“罐装车”变成“小酒桶”,原来门庭若市的外地基酒卖家迅速减少,给他的答复则是,“酒卖不出去,缓缓。”

  零敲碎打的零售收入显然让酒厂难以为继。“十来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开支就要五六万。”李天富说,到2013年6月,他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无奈只好遣散工人,暂时关闭酒厂,现在他的酒罐里仍旧存有近百吨白酒。

  现状:酒厂大面积停产

  “起码有三四成酒厂停产了。”李天富说,茅台镇上包括有证的酒厂和没证的作坊,起码有上千家,大中型酒厂有周转资金还撑得住,但大部分小型酒厂酒卖不出去就没活路,只能暂时关停。

  “估计不止三成酒厂停产,估计有一半。”在茅台集团总部做某子品牌销售的吴希(化名)说,尽管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茅台镇上酒圈子也就那么大,谁做得怎样大家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事实上,吴希自己家也有年产值上亿元的酒厂(吴公岩酒业)。“还没有到停产的地步,但是确实难做,尤其是高端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基酒价格太低赚不了钱。”吴希告诉商报记者,茅台镇上的基酒价格已从两年前的每斤30元一路下跌到现在的20元以下。

  在此行业压力下,不少酒厂开始转让或是低价抛租窖池。李天富说,一两年前,一口窖池年租金起码2万元起,现在最多就七八千,但无人问津。吴希也坦言,他们家族的酒厂也在寻找合作伙伴,可以租窖池,也可以合作开发品牌——他还握着几个商标没来得及启用。

  对于三成乃至五成酒厂停产的说法,仁怀市酒类发展局一不愿具名负责人向商报记者表示,“停产的大部分是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作坊式的小厂,注册的厂家停产的是极少数,大部分只是适时减产。”

  据仁怀酒类发展局公开的数据,截至去年底,仁怀有证的酒类生产企业为291户,不过多位酒厂老板均表示,以茅台镇为代表的仁怀大部分酒厂是以挂靠名义在生产,各种酒厂大小有1000多家。

  事实上,从前述仁怀酒类发展局人士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近两年全市的白酒产业增长已渐放缓:2012年,规模白酒产量完成25.3万千升,同比增长31%,2013年尽管实现白酒产量30.7万千升,但增速下滑到21%,而对于2014年,仁怀市的目标是“争取实现白酒产量35万千升,增长17%”。

  析因

  品牌之殇 千家酒企只堪茅台配角

  上文提及的酒厂老板刘奇说,自打他懂事起,身边的人就是烤酒为生的,即便建不起厂房,也会挖一个或两个窖池,烤低端的烧酒,卖两三块钱一斤。

  但是这些酿酒人的生命线,基本没有把握在自己手里。吴希等多位受访者均坦言,茅台镇上的大部分酒厂是仗着茅台镇上产出的白酒酒质好的名声,靠卖基酒给外来的厂商为生,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今年行业普遍困难,基酒卖不出去,小酒厂断了资金来路,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我们没有什么固定的品牌,客户要什么品牌都可以为他生产。”李天富说,市场上各种带“茅”或者带“台”的白酒品牌,十之八九来自茅台镇或者仁怀的酒厂,但现在行业前景不好,各大名酒企也开始扎堆推出中低端产品,比茅台镇上的各种“山寨茅台”有竞争力得多。

  同样在上文提及的酒厂经营者李天富看来,如今随着茅台集团近日拿下“赖茅”的商标,这意味着茅台镇上几百家生产“赖茅”的酒厂丧失了一个“著名的集体品牌”。

  不过,茅台集团的态度对此是强硬的。

  茅台集团法务部人士在此前也向商报记者坦言,将按法律清理市场上的侵权行为。

  此外,据酒厂老板吴希透露,由于自数年前起仁怀就很难申请酒类生产许可证,因此,不少小酒厂往往用挂靠有证企业的方式,避免无证生产,每年每个窖池交1000元的挂靠费用,这种模式下建厂的酒老板,几乎是一门心思靠生产赚钱,也不便自己做品牌。

  一组来自仁怀酒类发展局的数据或能看出些许端倪。2012年,仁怀规模白酒产量完成25.3万千升,规模白酒工业总产值308.3亿元;其中,产量5.8万千升茅台酒厂就带来其中243.8亿元的总产值——也就意味着其他数百家规模以上酒企,以及数百家小酒厂的总产值仅略强于茅台一个品牌的零头。

  纵深

  整合巨幕拉开淘汰“该死的”

  对酒都仁怀市而言,酒无疑是其支柱产业。据仁怀酒发局数据,2012年仁怀规模白酒工业增加值27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77.6亿元的99%,占仁怀市GDP341亿元的80.7%;2013年酒产业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前述两项占比分别高达98%和91%。

  对于如此重要的产业,仁怀市2012年底编制的《仁怀酱香酒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2012~2020)》,仁怀将力争用5至10年,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和全国最大的优质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基于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在2015年使全市白酒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确保白酒产量50万千升,其中茅台集团确保完成10万千升,地方白酒确保完成40万千升;到2020年,则分别再跃升到1500亿元和80万千升。

  仁怀酒业如何在当下的内忧外患中实现涅槃?白酒行业专家肖竹青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如“赖茅”等商标权的归属确定,将利于仁怀整合中小酒企,根据市场化规律,让没有竞争力的小企业淘汰,对提高仁怀和茅台镇的整体品牌价值意义深远,并将助推仁怀向“白酒之于茅台镇正如红酒之于波尔多”的方向靠拢。

  据仁怀酒类发展局前述内部人士介绍,仁怀市去年3月组建了酱香酒酒业公司,目的在于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仁怀小规模的白酒企业,通过逐步提高门槛,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另据去年3月该局编制的《仁怀市白酒产业集中规范整合工作方案》显示,无生产许可证、酱香酒年产量400千升以上,且安全、治污设施设备齐全的企业,以及有生产许可证,酱香酒年产量1000千升以下,且安全、治污设施设备齐全的企业属于整合对象,鼓励年产量1000千升以上的企业参与整合工作。

  当地行业人士称,由于“仁怀酱香酒”已于去年10月成功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对即将洗牌的仁怀白酒产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及时的利好。

  数字点击

  30元

  镇上的基酒价格已从两年前的每斤30元一路下跌到现在的20元以下。

  2万元

  一口窖池年租金起码2万元起,现在最多就七八千。

  1000家

  据仁怀酒类发展局公开的数据,截至去年底,仁怀有证的酒类生产企业为291户,不过多位酒厂老板均表示,以茅台镇为代表的仁怀大部分酒厂是以挂靠名义在生产,各种酒厂大小有1000多家。

  手记

  培育品牌

  重于重组洗牌

  茅台镇和仁怀市区是一条10余分钟车程的时间线,一头的仁怀市区,是一座建在白酒池中的县级市,依靠白酒产业,综合经济实力入围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市);另一头的茅台镇,则夹杂在酒糟味和酒香味中。迈出汽车走进茅台镇的空气里,犹如踏入酒窖——这是一座浸在酒中的小镇,因一瓶茅台酒而誉满全球。

  “只有茅台镇能酿出这样的酒。”名声在外,各种生意自然找上茅台人,也就成就了茅台镇十里酒城的壮观和仁怀中国酒都的美誉。然而,从以上商报记者的调查采访中不难发现,茅台仍然只是茅台酒的茅台,甚至仁怀也只是茅台酒的仁怀,纵然满地酒厂,大部分酒企在透支茅台镇这个地理品牌的品牌价值。

  前述酒发局人士称,行业整合,政府仅遵循市场规律扶优扶强。而前述从仁怀设定的鼓励整合的“及格线”来看,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似乎注定将要被淘汰或忽略。

  这或许将会是一场阵痛。

  但对仁怀和茅台镇来说,急需要思考的除了小企业的安置外,如何将茅台镇的无形价值更大化,培育出更多的走出贵州的酒品牌,更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因为大鱼吃小鱼可以直接带来大企业,但短时间带不来大品牌。

  当然,我们也看到,继“外行”巨头天士力在茅台镇上取得国台酒的成功后,娃哈哈也大手笔挺进茅台镇,本土也渐有酒中酒等产值数十亿元级别的品牌在崛起。或许可以预见,经若干年的沉淀,仁怀酒将犹如同样蜚声海内外的川酒一般,百花齐放。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6192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