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公积金如何定调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待破题
尽管近期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升级为住房保障银行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到目前为止,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操作方案仍处于讨论阶段,尚未成型。
不过,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已被列入议事日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自去年年底以来,银监会、央行、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已开始讨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方案。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在房地产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将政府和社会资金引导到房地产业,为居民购房以及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除了部分财政支持外,全国超过两万亿的住房公积金使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落地设想成为可能,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方式将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定调。
然而,经过历时四年的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仍未出台。一位接近住建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具体发布还没有时间表。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称,修订后的管理条例是在原有框架下的补充修订,并没有原则上的变动。
两种方案
对于住房公积金,住建部早已做好了垂直管理的准备。
目前,全国城镇住房公积金采用是属地政府监管的模式,由各地政府对属地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使用等进行监管。为加强住建部对全国公积金运营状况的把控,全国住房公积金信息上报系统于2008年正式开通,通过层层上报的方式管理各地业务。
全国住房公积金总额的官方公开数据截止到2008年末,根据住建部2008年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显示,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泓铭曾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情况通报推算,“2010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历年累计,保守估计在1000亿元以上”。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住建部拟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升格为住房保障银行。不过,这种操作模式受到了质疑,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如何能够摇身一变成为金融机构?
“不可能国家专门成立一个政策性银行,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是定位于一个事业单位的”,长期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由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机构来管理住房公积金更合理。
截至发稿日,住建部并未给出官方回应。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一项中长期规划,需要经过漫长的调研论证过程,目前并没有接到相关工作”,上述接近建设部人士认为,要等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出台之后,再讨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关事宜。
上述接近建设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已进入成熟阶段,但此次条例的修订只是在解决住房公积金现存的一些矛盾和弊端,并不涉及住房政策性银行内容,并且只是在原有框架下做了一些修改。
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设置仍在讨论中,相比于将公积金管理中心直接升级为住房保障银行,将相关业务交给现有政策性银行的方式更受业内研究人士青睐。王珏林认为,管账的事还是交给金融机构,作为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就好。
对银行界来说,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消息值得关注。
“住房公积金有实力成为住房保障银行的大储户、大股东”,张泓铭认为,拿出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历年累计数的三分之二,就已经超过了四大行之外的多数上市银行上市时原始资本金数量。没有人愿意错过这笔巨额资金,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开发银行有意介入上述“住房保障银行”的设立。
任重道远
不过这还只是一项需要更多商讨的中长期规划。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称,整个过程任重道远,涉及到多个部委,包括央行、银监会等,还需要等待国家层面的详细政策。
按部署,由银监会、央行、住建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设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方案。对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立方式、业务范围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尽管方案尚处于研讨阶段,类似提法在业内早有发声。
张泓铭曾在2011年撰文提议设立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为住房保障融资助力,该提议已得到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批示,并专门召开关于此问题的座谈会,据参会人士透露,座谈会上意见并不一致。
时隔半年后,张泓铭却听到了“试图用全国性的公积金调度中心取代住房保障银行”的消息。这多少令他有些忧虑,“我历来坚持住房公积金是私人财产的集合,在以区域为依托的住房公积金内部实行互助优惠借贷是合理的,扩大到全国,则有变相成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东西而被滥用”,张泓铭说。他希望以住房公积金为基础,建立一个住房保障的主力融资渠道—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不过,这一主张并没有被完全采纳。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汪利娜认为如果交给国家开发银行来管理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无事可干。据了解,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超过三百家,这些中心的运作成本,并非由财政支付,而是由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承担。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未来的模样,还需要更多想象。
上述建设部人士说,“要等到管理条例成稿出台之后,等部制改革之后再来讨论政策性银行的问题,现在谈论有些为时过早。”
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开展刚刚过去两年,是否安全可靠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住房公积金本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围绕着资金使用范围、管理方式、提取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呼声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改革思路正在等待更完善的方案。
“住房公积金自身主要问题的尽快理顺,是参与设立住房保障银行的前提”,张泓铭认为,以住房公积金为主力投资设立住房保障银行,则一定要搞清楚投资人的产权性质。在产权不清前提下的投资,真正的投资人的权益得不到保证,而让非实质投资人的得利。
然而,几经推迟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尚未收尾,“草案稿”尚未上报国务院法制办。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管理条例的修订只是针对目前矛盾做的修改,暂未涉及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内容,后者需要等到高层批示,前期准备工作应该会很漫长。
不过,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已被列入议事日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自去年年底以来,银监会、央行、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已开始讨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方案。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在房地产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将政府和社会资金引导到房地产业,为居民购房以及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除了部分财政支持外,全国超过两万亿的住房公积金使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落地设想成为可能,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方式将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定调。
然而,经过历时四年的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仍未出台。一位接近住建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具体发布还没有时间表。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称,修订后的管理条例是在原有框架下的补充修订,并没有原则上的变动。
两种方案
对于住房公积金,住建部早已做好了垂直管理的准备。
目前,全国城镇住房公积金采用是属地政府监管的模式,由各地政府对属地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使用等进行监管。为加强住建部对全国公积金运营状况的把控,全国住房公积金信息上报系统于2008年正式开通,通过层层上报的方式管理各地业务。
全国住房公积金总额的官方公开数据截止到2008年末,根据住建部2008年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显示,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泓铭曾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情况通报推算,“2010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历年累计,保守估计在1000亿元以上”。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住建部拟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升格为住房保障银行。不过,这种操作模式受到了质疑,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如何能够摇身一变成为金融机构?
“不可能国家专门成立一个政策性银行,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是定位于一个事业单位的”,长期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由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机构来管理住房公积金更合理。
截至发稿日,住建部并未给出官方回应。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一项中长期规划,需要经过漫长的调研论证过程,目前并没有接到相关工作”,上述接近建设部人士认为,要等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出台之后,再讨论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关事宜。
上述接近建设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已进入成熟阶段,但此次条例的修订只是在解决住房公积金现存的一些矛盾和弊端,并不涉及住房政策性银行内容,并且只是在原有框架下做了一些修改。
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设置仍在讨论中,相比于将公积金管理中心直接升级为住房保障银行,将相关业务交给现有政策性银行的方式更受业内研究人士青睐。王珏林认为,管账的事还是交给金融机构,作为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就好。
对银行界来说,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消息值得关注。
“住房公积金有实力成为住房保障银行的大储户、大股东”,张泓铭认为,拿出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历年累计数的三分之二,就已经超过了四大行之外的多数上市银行上市时原始资本金数量。没有人愿意错过这笔巨额资金,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开发银行有意介入上述“住房保障银行”的设立。
任重道远
不过这还只是一项需要更多商讨的中长期规划。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称,整个过程任重道远,涉及到多个部委,包括央行、银监会等,还需要等待国家层面的详细政策。
按部署,由银监会、央行、住建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设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方案。对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立方式、业务范围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尽管方案尚处于研讨阶段,类似提法在业内早有发声。
张泓铭曾在2011年撰文提议设立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为住房保障融资助力,该提议已得到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批示,并专门召开关于此问题的座谈会,据参会人士透露,座谈会上意见并不一致。
时隔半年后,张泓铭却听到了“试图用全国性的公积金调度中心取代住房保障银行”的消息。这多少令他有些忧虑,“我历来坚持住房公积金是私人财产的集合,在以区域为依托的住房公积金内部实行互助优惠借贷是合理的,扩大到全国,则有变相成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东西而被滥用”,张泓铭说。他希望以住房公积金为基础,建立一个住房保障的主力融资渠道—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不过,这一主张并没有被完全采纳。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汪利娜认为如果交给国家开发银行来管理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无事可干。据了解,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超过三百家,这些中心的运作成本,并非由财政支付,而是由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承担。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未来的模样,还需要更多想象。
上述建设部人士说,“要等到管理条例成稿出台之后,等部制改革之后再来讨论政策性银行的问题,现在谈论有些为时过早。”
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开展刚刚过去两年,是否安全可靠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住房公积金本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围绕着资金使用范围、管理方式、提取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呼声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改革思路正在等待更完善的方案。
“住房公积金自身主要问题的尽快理顺,是参与设立住房保障银行的前提”,张泓铭认为,以住房公积金为主力投资设立住房保障银行,则一定要搞清楚投资人的产权性质。在产权不清前提下的投资,真正的投资人的权益得不到保证,而让非实质投资人的得利。
然而,几经推迟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尚未收尾,“草案稿”尚未上报国务院法制办。
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管理条例的修订只是针对目前矛盾做的修改,暂未涉及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内容,后者需要等到高层批示,前期准备工作应该会很漫长。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5862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2万亿公积金如何定调 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待破题房地产公积金
上一篇:鄂尔多斯空房子 等人来
下一篇:整车合资股比开放“胎动”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