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电影业营改增“马上”有优惠 票价恐难降

发布时间:2014-1-16 5:24: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 【字体:

  电影投资圈期待电影放映3%增值税优惠覆盖票房收入;政策利好之下,投资电影的“高风险”依然存在

  正在筹拍一部“盗梦”主题电影的影视制片人胡力夫发现,一则政策利好有望帮助自己“圆梦”税负下降。

  昨天,有消息称,广播影视服务不久前营改增后,关于票房的增值税将进一步降到3%。当天,多名影视界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证实,电影放映服务将享受上述税率优惠,但覆盖面是否具体涉及票房还要等政策文件下发。

  “如果我没有解读错的话,应该票房是可以按3%简易计税办法缴纳。”胡力夫说。根据上述影视界人士的分析,如果这一政策落地,这意味着电影票房的增值税税率将至少“让利”3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影视公司和各大院线分享的票房蛋糕多了3个百分点。

  增值税“马上”有优惠已经成为电影人农历马年的共同憧憬。美好愿景之下,国产电影“二八效应”凸显的高风险投资现实仍未改变。

  营改增账本

  广播影视营改增的政策利好已经执行了5个多月,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去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包括新增的广播影视服务将按6%税率征税。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上述两部委再度发文,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其中在若干附件中明确,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电影放映等服务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对应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

  多名影视投资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营改增之前,电影票房需要缴纳的是3.3%的营业税(包括相关附加费),而目前的缴纳比例是6.6%(上述政策明确的6%的增值税和0.6%的相关附加费用)。

  如果政策优惠落地,其带来的增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胡力夫今年正在筹拍的“盗梦”电影为例,其收入结构大致是:先将总票房扣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6.6%的增值税(包括相关附加费),剩余的再由电影制片与发行方和院线按照43%比57%的比例分账。如果上述3%的比例能够适用电影票房,那意味着他们的税率还将优惠3个百分点以上。

  “对票房在几亿的电影而言,这个空间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中小成本的电影还是有益的。”一名影视投资人士表示。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此前营改增的利好并未普惠影视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人士曾对媒体表示,中影的业务涉及从制片、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影视全产业链,营改增后,全产业链税负整体是上升的,主要是因为目前可抵扣项目少,如影视制作六七成费用是演员片酬,影院房租费用是大头,能占到票房收入的13%至15%,但目前这些都不能抵扣。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营改增后,非“创意”型的文化类企业受益颇大,如一些广告企业可以将采购费、设备费等作为抵扣,但对“创意”类服务型的企业来说,税负反而会增加。比如,一部电影的诞生要经过制片、美术、音乐、广告、化妆、服装、发行等诸多环节,由于多为人工成本,并无抵扣可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影视界人士均表示,希望这次电影票房能按照3%的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八效应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全年内地上映电影305部,其中超过60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占到了33部。

  套用《非诚勿扰》的那一句台词:无论你骂还是死磕,票房就在那儿,多是不嫌多。至少就华谊兄弟(300027.SZ)来说,《私人订制》还不算太坏。昨天,有消息称这部电影的票房接近7亿元,虽然低于市场和部分机构的预期,但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估算,单《私人订制》一部影片的票房就足以让华谊兄弟的收益达到千万级,这还不算其他的版权收入。

  放眼整个电影投资界,保本甚至赚钱的电影依然是在少数。去年我国故事片产量638部,同比减少107部。如果抛开34部进口分账大片,只有四成国产电影在电影院上映,而国产影片创造的127亿票房中,包括十大卖座电影中7部国产电影创造的40多亿票房。这意味着,剩余的272部国产电影票房贡献仅为87亿元,平均每家不到3200万元,如果再按照制片发行与院线43%比57%的比例分摊,每部影片投资方的票房收益可分到的仅为上千万。

  就本报记者所了解的去年诸多电影中,即便是中小成本的电影,最为普遍的投资水平也要达到几千万元。可见,即便中国整体电影票房再创新高,投资电影对大部分游戏参与者来说,仍是亏本买卖。

  本报记者采访的诸多投资者给出了80%的影片是亏损的答案。

  地产大佬玩票电影

  “大约十年前的投资者多是玩票的小资金,也充满着诸多色彩,就是一场赌博。”一名资深的电影界人士表示。

  但从2005年,投资者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一是中国电影从2003年的10亿票房起步,连续多年平均增幅超过25%。二是2004年,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和实施了旨在推进电影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一些民营企业由此涌入电影产业。

  “这个发展速度与环境是其他领域很难看到的。”独立制片人胡梦淅表示。

  如此,1100多家公司在短短几年纷纷进入电影制作和发行领域,但专业的公司不足30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9月,近400亿资金再次涌入文化产业,而电影产业更是成为投资者的“香饽饽”。

  这些热钱更多是来自这几年转型的传统行业,能源、地产界大佬在文化产业政策东风的助推下,纷纷进到电影行业。

  “先探探水,我们准备是用一个亿先玩一玩。”陕西一家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其参与的第一部电影连许可证都没拿到,扔进去的200万元,连个响声都没有。

  和好莱坞电影工业一样,电影产业较为正常的一个比例是:20%赚钱,10%平,70%赔钱,但与好莱坞不同,我国电影版权所带来的收益90%是来自票房。一个核心的问题产生,如果电影依靠票房主打的收入结构不改变,即便票房收入还是以25%的高速增加,但依旧改变不了投资者前赴后继做“炮灰”的命运。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5338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