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企业要避免成为创新的奴隶

发布时间:2013-12-24 14:40: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浏览: 【字体:

  创新,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主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理论家和实践者们也都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持续创新

  不是简单的重复

  当整个社会年复一年地持续强调“创新”时,我们也不禁要反问,这些问题真能够通过一两次创新就解决了?我们是否忽略了强调“持续创新”?

  经典著作《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公司进化论》等,无不在强调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世界上曾经诞生过许多非常优秀的企业,他们非常具有创新力,而且也在持续创新,但就算是这样的企业也依旧摆脱不了破产、被收购的命运。理论研究者们深刻认识到持续创新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创新,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体系。 

  许多学者开始从财务、战略等各种各样的视角来审视创新,但是“范式”这一重要视角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范式”是指从事某一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观念、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对企业而言,“范式”可以理解为企业所遵循的三层体系,即: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价值体系。 

  “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道亦有道”,变化亦有规律。从范式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厘清三类基本的变化,第一类是范式内的变化,第二类是从旧范式转移到新范式的变化,第三类则是创建一个全新范式的变化。借由这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三种不同类型地持续创新。

  从范式的视角

  看持续创新

  第一类是范式内的持续创新,这是最典型也最常见的持续创新方式。企业在不改变原有产品和服务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要素模块不断改进来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绩效。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战略思维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开发性学习。但是,这种创新优势随时有可能被打乱,因为他们很可能没有注意到竞争对手正在建立新的竞争范式。目前中国大量的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制造企业即处于这样的境地。

  第二类是跨越范式的持续创新。当市场上出现新的竞争范式时,敏锐的企业将会设计一个全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框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对整个企业组织系统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企业原有积累的优势荡然无存,员工知识体系、组织管理流程等也会因不适应新的范式而废弃。为了能够进行跨越范式的持续创新,企业需要忘却性学习。学会忘却,忘却旧有的正在过时的战略思维模式和企业运营惯例,在摆脱路径依赖的同时,学习进入新的范式,才能适应新范式下的市场竞争。鼎鼎大名的柯达公司就是倒在了强大的“路径依赖症”上。

  第三类是创造新范式的持续创新。这对于企业而言更具有挑战性。最优秀的企业总是希望成为整个产业的带动者,能够引领时代的潮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创造新范式需要企业进行创造性学习,这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想象力。因为这个时候企业已无敌手,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自己,丰富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持续保持活力的法宝。成功者如IBM便是如此。

  准确认识市场

  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不一定就不死;而不创新,即死定了。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创新难,意识到持续创新更难,至于做好持续创新则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有大量积极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前仆后继地倒在了持续创新的征途上,却仍有更多的企业在创新中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当许多企业处于“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纠结之中时,相信那些能够从“范式”的视角厘清持续创新的三个层次的企业能够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更好。

  所以,当社会上“创新”的声音喧嚣而起时,企业要避免成为创新的奴隶。创新不是改头换面就可以的,必须要对市场有准确的认识。从事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尤其应该审时度势,不仅要持续创新,而且要有战略地开展持续创新。

  管理者们必须根据他们所处的情境思量特定的创新方式,并选择合适的组织学习模式。当企业在范式内聚精会神地持续创新时,是否也应该抬头放眼市场,看看有没有一些新的竞争态势?尤其当意识到新范式出现时,能否壮士断腕,第一时间跃迁到新的范式?或者当自己一路领先时,是否要居安思危,想想会不会在原有的范式内循着“路径依赖”,走过了头?说不定有人已经另辟蹊径,被甩在后面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充分厘清持续创新的三个层次,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创新,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持续创新,并且把握得很好,像华为,像阿里巴巴,他们正从旧有范式上的追赶者跃迁为新兴范式的创造者。我们相信,这样一批能够找准自己持续创新模式,有战略地开展持续创新的企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脊梁。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4953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