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赚不赚钱
透视封丘粮农三本收入账
编者按:铁牛欢奔,金色麦田麦浪翻滚,抢收抢种,三夏大忙如火如荼。农民种粮赚不赚钱?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分头走进麦收现场,探寻答案。从本期起,《新农村》周刊将连续推出三问“三夏”系列报道。
6月3日,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田间的热浪中洋溢着浓郁的麦香。加班加点,抢收抢种,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封丘县小麦开镰了。
今年夏粮还能增产吗?粮农还能增收吗?进一步增产增收需突破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更好保护种粮的积极性?记者来到麦收现场实地采访。
1.散户
散户仍是主力军,种粮挣钱不多,只占家庭收入1/3
张克纪的账本
每亩成本:435元(肥料、种子、浇地、病虫害防治、收割等)
国家补贴:113.74元
小麦毛收入:898.74元
每亩年纯收入(小麦、玉米两季):1200元
15亩地总收入:1.8万元
今年,封丘全县夏粮总面积107万亩,其中种粮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7户,种植面积3664亩,198家种粮合作社种了13万多亩。两者种植面积不及全县总面积的13%,16.8万多户散户仍是主力军。
“今年麦季,整体上还算风调雨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割机轰隆隆开过,站在麦浪翻滚的金色田间,潘店乡断堤村的“老把式”张克纪大声告诉记者,话语间透着十足的底气。张克纪的15亩地为郑州一家种业公司繁育良种,近年来,亩产稳定在千斤上下。“今年的产量还没出来,但应该也差不离。”
那今年夏粮能增收吗?“有账不怕算”,张克纪掰着指头一算,今年每亩小麦成本共计435元,每斤小麦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是1.12元,种业公司再加价10%,1000斤就是1220元钱,每亩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不计人力成本,一亩毛收入898.74元,比去年增长100多元。
实际上,在一年两熟的豫北地区,政府和农户都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算账方法:算上人工成本,麦季顾住本儿,秋季是净落的。粮农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秋季玉米产值,这几年一般一千一二百元。
“跟外出打工比,种粮是微利。”张克纪说,村中多数壮劳力外出打工,一亩地一年利润还不及打工一个月收入,所以村里打理农田的多数是妇女和老人,土地收入一般只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
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吃掉”了部分惠农补贴,其中化肥3年至少涨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对土地和粮食有着朴素而又深沉感情的粮农们说:“种粮微利,更多靠的是本分。希望农资能便宜点,粮价能再高点!”
2.大户
230亩沙地麦季能挣10万元,希望荒地等后备耕地得到政策更多眷顾
韩培军的账本
230亩承包地,每年固定成本:3.9万(承包费、一次性投入15年平摊)
麦季成本:9.2万元(人工、油费、肥料、农药、种子、机收费等)
今年麦季收入近10万元,全年预计能超25万元
隆宫乡荆西村的韩培军是个种粮大户。这位50岁的黄河岸边汉子,开大车跑了近20年运输,积攒了些家底。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河势变得平稳,2005年他对村里的河滩荒地动了心思:花18万元承包了15年。连续苦干两年,填坑补洼,韩培军整理出了230亩粮田,水电路配套,购买农机,总共投入了近40万元。
滩里人豪爽,只算大账。沙地产量不及滩外耕地,韩培军的小麦今年亩产预计只有800多斤,刨除成本,麦季有近10万元收入,加上秋季小麦,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超25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耕地,由于收成无保障,种粮大户往往容易流转、承包到。韩培军说,要想提高产量,需要持续投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希望国家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现在他承包的230亩荒地,不在国家耕地面积统计之列,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都没有享受。“粮食要增产,荒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应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眷顾,而不是打入另册。” 韩培军说。
近年来,对于像韩培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封丘县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政府贴息担保、部门项目支持等手段给予倾斜支持。
但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尽管现在有政策性保险,但理赔标准不高。因此,韩培军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粮食作物也能上商业保险。“没有保险便没有托底的”,这也是他现在小富即安不能大展拳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合作社
规模效益每亩节本增收300元,但部分农民不太愿意流转土地
亲耕田合作社账本
农民托管小麦每亩单产提高150斤,单价高5分,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成本节省100多元
合作社统一收购粮食,麦季每亩获利50元,1万亩利润50万元
家中无粮,心里发慌。时至今日,河南部分农民还不能接受拿钱到市场上去买粮。这让封丘县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曹宪钊伤透了脑筋。
合作社原计划在封丘县19个乡镇成立30家永业新农村科技服务站,每个站流转土地3000亩。但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2012年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小麦托管模式,从种到收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只收取农资投入品费用。这种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解决了当前农村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短缺、技术瓶颈等难题。数据会说话:2012年,托管耕地平均单产提高150斤,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分的价格回收粮食,这样下来,农民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加上1亩小麦还能节省成本100多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托管更大的实惠还在于有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应举镇应举村村民崔若军长期在家种地,自从加入土地托管后,2012年10月份出去打工,到目前共务工6个月,收入了18000元。
合作社基本不从托管农民身上获利,而是将托管生产的粮食统一收购,为中粮集团等粮食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每亩可获利50元。
曹宪钊说,这种新型托管模式这些年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除了本身的比较效益摆在那里,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不然,单靠合作社的力量根本发展不了这么快。
封丘县农业局局长王振洪说,从散户、大户、合作社的账本可以看出,规模种粮的效益实实在在。他以单产举例,近两年来,封丘全县建成5个万亩高产示范方, 7个高产示范乡(镇),12块高产攻关田。日前,测产数字表明,高产示范乡镇平均亩产567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609.8公斤,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67.9公斤。“这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跟着学的示范样板。”
4.建议
健全保障机制,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至2012年,河南省夏粮已经“十连增”,今年有望“十一连增”。根据测算,河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2020年1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年需要增产20多亿斤。但近年来粮食生产各项指标增幅趋缓,表明粮食生产受到了日益突出的“瓶颈效应”制约。如何突破瓶颈,让粮食产量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认为,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保障体系。“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不断提升。”
他建议,在有条件地区,各级政府应逐步引导土地流转到粮食生产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手中,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增产增效。
李洪连建议, 国家在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和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保护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改善服务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
从硬件来看,河南粮食继续增产的制约因素也不少。其中,高标准农田比例偏低,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2000多万亩“靠天收”农田。粮食生产中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较差。
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建议,设法扩大引黄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中低产田和“靠天收”农田改造进度,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实行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病虫害公益性“统防统治”,提升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编者按:铁牛欢奔,金色麦田麦浪翻滚,抢收抢种,三夏大忙如火如荼。农民种粮赚不赚钱?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分头走进麦收现场,探寻答案。从本期起,《新农村》周刊将连续推出三问“三夏”系列报道。
6月3日,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田间的热浪中洋溢着浓郁的麦香。加班加点,抢收抢种,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封丘县小麦开镰了。
今年夏粮还能增产吗?粮农还能增收吗?进一步增产增收需突破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更好保护种粮的积极性?记者来到麦收现场实地采访。
1.散户
散户仍是主力军,种粮挣钱不多,只占家庭收入1/3
张克纪的账本
每亩成本:435元(肥料、种子、浇地、病虫害防治、收割等)
国家补贴:113.74元
小麦毛收入:898.74元
每亩年纯收入(小麦、玉米两季):1200元
15亩地总收入:1.8万元
今年,封丘全县夏粮总面积107万亩,其中种粮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7户,种植面积3664亩,198家种粮合作社种了13万多亩。两者种植面积不及全县总面积的13%,16.8万多户散户仍是主力军。
“今年麦季,整体上还算风调雨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割机轰隆隆开过,站在麦浪翻滚的金色田间,潘店乡断堤村的“老把式”张克纪大声告诉记者,话语间透着十足的底气。张克纪的15亩地为郑州一家种业公司繁育良种,近年来,亩产稳定在千斤上下。“今年的产量还没出来,但应该也差不离。”
那今年夏粮能增收吗?“有账不怕算”,张克纪掰着指头一算,今年每亩小麦成本共计435元,每斤小麦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是1.12元,种业公司再加价10%,1000斤就是1220元钱,每亩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不计人力成本,一亩毛收入898.74元,比去年增长100多元。
实际上,在一年两熟的豫北地区,政府和农户都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算账方法:算上人工成本,麦季顾住本儿,秋季是净落的。粮农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秋季玉米产值,这几年一般一千一二百元。
“跟外出打工比,种粮是微利。”张克纪说,村中多数壮劳力外出打工,一亩地一年利润还不及打工一个月收入,所以村里打理农田的多数是妇女和老人,土地收入一般只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
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吃掉”了部分惠农补贴,其中化肥3年至少涨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对土地和粮食有着朴素而又深沉感情的粮农们说:“种粮微利,更多靠的是本分。希望农资能便宜点,粮价能再高点!”
2.大户
230亩沙地麦季能挣10万元,希望荒地等后备耕地得到政策更多眷顾
韩培军的账本
230亩承包地,每年固定成本:3.9万(承包费、一次性投入15年平摊)
麦季成本:9.2万元(人工、油费、肥料、农药、种子、机收费等)
今年麦季收入近10万元,全年预计能超25万元
隆宫乡荆西村的韩培军是个种粮大户。这位50岁的黄河岸边汉子,开大车跑了近20年运输,积攒了些家底。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河势变得平稳,2005年他对村里的河滩荒地动了心思:花18万元承包了15年。连续苦干两年,填坑补洼,韩培军整理出了230亩粮田,水电路配套,购买农机,总共投入了近40万元。
滩里人豪爽,只算大账。沙地产量不及滩外耕地,韩培军的小麦今年亩产预计只有800多斤,刨除成本,麦季有近10万元收入,加上秋季小麦,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超25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耕地,由于收成无保障,种粮大户往往容易流转、承包到。韩培军说,要想提高产量,需要持续投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希望国家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现在他承包的230亩荒地,不在国家耕地面积统计之列,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都没有享受。“粮食要增产,荒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应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眷顾,而不是打入另册。” 韩培军说。
近年来,对于像韩培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封丘县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政府贴息担保、部门项目支持等手段给予倾斜支持。
但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尽管现在有政策性保险,但理赔标准不高。因此,韩培军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粮食作物也能上商业保险。“没有保险便没有托底的”,这也是他现在小富即安不能大展拳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合作社
规模效益每亩节本增收300元,但部分农民不太愿意流转土地
亲耕田合作社账本
农民托管小麦每亩单产提高150斤,单价高5分,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成本节省100多元
合作社统一收购粮食,麦季每亩获利50元,1万亩利润50万元
家中无粮,心里发慌。时至今日,河南部分农民还不能接受拿钱到市场上去买粮。这让封丘县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曹宪钊伤透了脑筋。
合作社原计划在封丘县19个乡镇成立30家永业新农村科技服务站,每个站流转土地3000亩。但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2012年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小麦托管模式,从种到收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只收取农资投入品费用。这种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解决了当前农村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短缺、技术瓶颈等难题。数据会说话:2012年,托管耕地平均单产提高150斤,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分的价格回收粮食,这样下来,农民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加上1亩小麦还能节省成本100多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托管更大的实惠还在于有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应举镇应举村村民崔若军长期在家种地,自从加入土地托管后,2012年10月份出去打工,到目前共务工6个月,收入了18000元。
合作社基本不从托管农民身上获利,而是将托管生产的粮食统一收购,为中粮集团等粮食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每亩可获利50元。
曹宪钊说,这种新型托管模式这些年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除了本身的比较效益摆在那里,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不然,单靠合作社的力量根本发展不了这么快。
封丘县农业局局长王振洪说,从散户、大户、合作社的账本可以看出,规模种粮的效益实实在在。他以单产举例,近两年来,封丘全县建成5个万亩高产示范方, 7个高产示范乡(镇),12块高产攻关田。日前,测产数字表明,高产示范乡镇平均亩产567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609.8公斤,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67.9公斤。“这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跟着学的示范样板。”
4.建议
健全保障机制,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至2012年,河南省夏粮已经“十连增”,今年有望“十一连增”。根据测算,河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2020年1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年需要增产20多亿斤。但近年来粮食生产各项指标增幅趋缓,表明粮食生产受到了日益突出的“瓶颈效应”制约。如何突破瓶颈,让粮食产量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认为,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保障体系。“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不断提升。”
他建议,在有条件地区,各级政府应逐步引导土地流转到粮食生产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手中,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增产增效。
李洪连建议, 国家在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和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保护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改善服务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
从硬件来看,河南粮食继续增产的制约因素也不少。其中,高标准农田比例偏低,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2000多万亩“靠天收”农田。粮食生产中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较差。
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建议,设法扩大引黄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中低产田和“靠天收”农田改造进度,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实行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病虫害公益性“统防统治”,提升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10184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中国游客在美成为大买家 人均消费7000美元
下一篇:没有了
·市场风向标险资社保强力买进指数基金2013.06.11
·500亿资金紧急撤离 沪指拷问年线2013.06.11
·创业板沦为“套现板”不是好事2013.06.12
·节后小心敢死队大肆抛售18股 机构已逃5股2013.06.12
·尝鲜另类投资 保险资金5月购债意愿微降2013.06.12
·“浑水哥”为何 唱空渣打?2013.06.12